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每周质量报告》,不要总当夜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07:45 大众网-齐鲁晚报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开始为部分企业“歌功颂德”了。其实,这个节目之所以一度“走红”,就是因为它告诉观众某些商家想极力隐瞒的信息,现在它却开始“重视信息对称”向观众灌输商家极力想散播的信息了。观众不满的同时,在商家眼中,它却由一只乌鸦变成了说好话的夜莺。

  “你所质疑的,就是我们要求证的”———以曝光造假黑幕、维护食品安全而迅速走
红的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最近似乎不再愿意把它这句著名的格言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了,而是在“注重信息平衡”的口号下开始为部分企业“歌功颂德”(据3月15日《北京晨报》)。在我看来,这一转折是根本性的,它将成为《每周质量报告》走向没落的开始。在这一过程中,受害最大的当然是消费者,其次是“自废武功”的央视,而受益最大的,就是那些曾经对这个栏目谈虎色变的商家。

  《每周质量报告》为什么会“走红”?就是因为商家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会尽可能地来散播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普通消费者由于受到种种方面的限制,在和商家进行的信息博弈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每周质量报告》挟央视特有的人力、物力和特殊地位等方面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费者打破了这种不对称,这才是这个栏目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

  现在,《每周质量报告》开始“注重信息平衡”了,“平衡”的结果是它不再帮助消费者去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了。也就是说,它不再愿意告诉消费者某些商家想极力隐瞒的信息,而是向消费者灌输商家极力想散播的信息了。在这种情况下,观众为什么还要追捧这个栏目呢?

  《每周质量报告》的制片人给出的另外一个理由是:“扶优是另一种形式的打假”。但在我看来,这一说法是不合逻辑的。因为“扶优”即便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并且背后没有利益交换,那么其含义也不过是说“某种食品是可以放心去吃的”。由于所有能够堂而皇之地摆上货架的食品,其隐含的基本假定都是“可以放心去吃的”,所以这个结论实际上是等于一句废话,它并没有回答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哪些食品是不能吃的?”这个问题不回答,还谈什么打假呢?

  更为严重的隐患还在于,消费者在看“扶优”节目时的心理,并不同于看广告。因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广告无非是商家的自卖自夸,因此不会盲目地信任它;但对“扶优”节目中推介的产品,由于《每周质量报告》此前积累了公信力,消费者可能就会对其十分信任。而一旦这种产品出现了问题,其危害就要比普通的广告大得多,《每周质量报告》自身的信誉也将就此灰飞烟灭。

  由于以前的《每周质量报告》强化了消费者的地位,所以它在商家眼里的形象,无疑是一只乌鸦,不过现在乌鸦的叫声已经有点像夜莺那样动听了。《每周质量报告》为什么不愿做乌鸦了呢?是迫于方方面面的压力,还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笔者不了解内幕,也就不乱猜测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论《每周质量报告》选择做什么,消费者打破信息不对称的要求会始终存在,而只要这种要求存在,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就自然会有别的媒体出面扮演“乌鸦”的角色。夜莺版的《每周质量报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自我边缘化。

  《每周质量报告》,乌鸦还是夜莺?这是个问题!

  章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