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推出家庭寄养等救助流浪儿童的新模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11:58 公益时报 | ||||||||
流浪儿童救助的“郑州模式” ——访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副主任谢小卫 本报实习记者 张 蕾 摄影报道
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作为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执行单位,自2001年合作项目开展以来,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基本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他们是——“重大的革命性进步”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郑州模式”,就是以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为依托,以“全天候街头救助点”为纽带,以“类家庭”和“家庭寄养”为途径,以“技能培训”为手段,以达到救助一名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一个健康人的目的。 “类家庭”——国内第一个依托社区类似家庭照顾流浪儿童的新模式 谢小卫表示,郑州目前共建立了4个“类家庭”,每个“类家庭”2名辅导员,流浪儿童的数量不超过7个,进入“类家庭”的儿童,必须来源于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可以就近入学,也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全天候街头救助点”——国内第一个流浪儿童自主参与的服务场所 “全天候街头救助点是完全开放的,不仅为流浪儿童提供饮食、休息、洗澡、医疗、咨询等服务,而且有电视、电脑、儿童读物等多项娱乐活动,有2名辅导员24小时和孩子们在一起交流沟通。他们可以随时来去,不受任何约束,孩子们如果愿意,还可以去中心接受更多的援助,如果不愿意,也可以离开,完全尊重他们的愿望。”谢小卫说。 “家庭寄养”——国内第一个以流浪儿童为寄养对象的照顾方式 谢小卫说由于这些流浪儿童文化程度偏低,极易被坏人引诱和利用,成为未成年人高危人群,他们需要有家长的看护与保护,所以开展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居住方法,最大限度地对流浪儿童达到干预和影响,家庭寄养就是让流浪儿童成为寄养对象,并对其进行照顾。 “街头流动救助(社工外展活动)——国内第一个将外展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引入救助保护流浪儿童领域的救助方法 “社工外展活动是以流动救助车为载体,将外展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引入救助保护流浪儿童领域,在街头让流浪儿童进入中心或全天候接头救助点,以便给予更好的援助和疏导教育。” 谢小卫表示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参与意识,由于是完全开放的,对流浪儿童不具有强制性,由于年龄处于十四五岁的少年儿童具有叛逆心理,这样的救助方式对于孩子们就显得非常适合。 “救助小学”——国内第一个依托社区为流浪儿童提供学习的场所 “类家庭”和“全天候街头救助点”的流浪儿童不能够立刻进入正规学校学习,而这些孩子们正处于教育期,必须接受教育,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需要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为解决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在中心在社区主任的帮助下,一间借来的30余平方米大的房子就成了孩子们的学校,中心通过媒体的宣传,组织了一支由多所高校师生参与的志愿者师资队伍。 谢小卫副主任说,救助小学每天最多时有20余名孩子上课,少的时候仅有10余名孩子,但是,每天都有高校的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到救助小学给流浪儿童上课。救助小学的疏导和教育功能已在默默地干预和影响着这些孩子。孩子们都说“这种感觉就像是回到了以前的学校”。 技能培训——解决流浪儿童生存能力的基本途径 “对中心内部的一些孩子进行系统的正规教育已非常难,所以要对他们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教育。中心有一个15岁的女孩子,已进行了几个月的缝纫培训,现在她对缝纫技术非常感兴趣,学习得非常快,因为特殊原因她离开了家,我们中心就要对她进行引导教育,使得她有一技之长,自谋出路,下一步就打算将她送入职业技能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