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农民工转投长三角抛弃珠三角原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10:56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农民工不再像过去一样锁定珠三角,而拥有更多选择机会,新农民工也不再盲目上路———就全国而言是个好现象。 一个有趣的说法:到珠三角打工是做“短线”,挣够钱就回老家;到长三角打工是做“长线”,盼着有机会能成为“新市民”。
“招工难”成为珠三角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政策的催生剂;而长三角也切勿因暂时“得势”而掩盖了存在的问题,放松了推进步伐。 广东取消“六不准”,难挽农民工减少之势? 吴焰:正值节后用工高峰,媒体纷纷出现“珠三角长三角,民工流此消彼长”之类的报道。前往广东的务工人员是否真的有变化? 邓圩:节后来粤农民工的确减少了。 吴焰:大致减了多少?邓圩:据统计,从年初一到初七,坐火车返回广州的农民工比去年少7.6%。正月初九这一天,虽然有24万农民工抵达广州火车站,达到今年节后之最,但与去年春运最高峰当日比,还是减少了8万人。 吴焰:这可是在广东取消长达10年的用工“六不准”政策之后呢!“六不准”的取消,为什么效果不理想? 邓圩:原因有三个。珠三角劳动力减少的宏观背景是:长三角的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启动,造成外来工分流;另一方面,20年间,广东劳动部门已经与劳务输出省份建立了长期的供求信息交流渠道,农民工流动不再盲目;第三个原因,是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扶持力度。对农民工来说,如果离乡外出打工的收入比在家乡劳动收入增加不超过300元,他们不会选择外出。 吴焰:是的。我的一位同事,连续10年到全国著名的农民工源头安徽阜阳采访民工节后返城问题,今年他颇感意外:怎么客流远不如过去那么拥挤?原来,阜阳及周边县城近两年冒出不少企业,一些农民工“就近就业”了。许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积极招商引资办企业,一些农民工也不愿舍近求远。 邓圩:珠三角今年节后返城农民工的变化,除了总量减少,还有一个特点:新民工数量少。我采访时发现,在广州火车站,虽然节后每天都有10万—20万农民工抵达,但站上少有人逗留,多数都是熟门熟路。从节后的劳动力资源市场看,找工作的新民工也不多。 吴焰:农民工不再像过去一样锁定珠三角,而拥有更多选择机会,新民工也不再盲目上路———就全国而言,应该是个好现象。 长三角“抢”了珠三角的劳力资源? 邓圩:不过,上面提到的理由,似乎在长三角“失效”了。与珠三角情况相反,今年到长三角的农民工数量,似乎不减反增。 吴焰:确实如此。据长三角地区劳动和客运部门统计,外来务工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成,总量超过80万人。 邓圩:有种说法:珠三角的农民工被长三角给“吸”走了。 吴焰:有一定道理。安徽、江西位居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中间地带,也是全国最大农民工输出地之一,那里农民工的“向左走向右走”很能说明问题。据安徽蚌埠铁路分局日前发布的信息,今年春运涌向长三角的安徽农民工,首次超过珠三角,改变了近10年的局面。我采访过一些务工人员,的确有部分是刚从珠三角“转战”长三角的。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亢越告诉我,去年他们光是从东莞就招来500多名熟练工人,今年节后大规模异地招工的首场地点,也仍然是到珠三角去。 邓圩:的确,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了和自己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相近的地区。但长三角近几年来强大的用工竞争力,也给珠三角企业敲了警钟。 吴焰:问过一部分“改珠投长”的务工人员,他们的选择理由很一致,认为在保障农民工权益、用工环境、社会治安甚至招工企业的品牌上,长三角普遍优于珠三角。 邓圩:尤其是工资收入。以广东最著名的服装鞋帽业为例,20年来,企业规模和对当地经济总量的贡献呈几何级增长,但外来工工资只从三四百元涨到五六百元。有数据表明:近12年里,珠三角地区外来工工资平均仅提高了68元! 吴焰:这么少? 邓圩:是。东莞市曾做过调查,全国24个城市新员工的工资待遇平均每月660元,长三角6城市高过平均数8.5%,而东莞却低了16.8%。这绝对会影响农民工积极性。 吴焰:待遇肯定是选择的重要标杆。不过,农民工迁徙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前几天,我在苏州一个劳动力资源招聘会现场,听到几位年轻人一种有趣的说法:在广东打工是做短线,苦干几年挣点钱,回老家盖栋楼开个店;到长三角来,则是做长线。虽然城乡二元结构的篱笆仍然竖立,但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上有很多新变化,让他们容易产生归属感。 邓圩:归属感? 吴焰:比如从苏南开始并逐渐蔓延至整个长三角的“新市民运动”。在常州,专门开设以帮助外来工这一群体为主旨的60多所免费“新市民学校”,教学内容包括常州概况、劳动维权、卫生防疫、法律法规等实用知识和技能。在无锡,一些社区成立了“新市民亲情理事会”,为暂住人口提供维权等服务,引导他们树立无锡新市民的主人翁意识。理事会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子女入托、入学、招工、租房等困难事宜。在昆山,成立了“新昆山人管理委员会”,帮助60多万昆山外来工,尽量在就业、经商、购房、子女入学、车辆上牌、领取驾照等方面和本地居民一样,享受平等待遇。 邓圩:真让人欣慰。现在,以政府为主导,这两个中国用工量最大的地区开始关注外来工生活、维护外来工权益的种种事实,让我们看到希望:多年来一直被城市排斥在外的农民工终于有了成为市民的可能。农民工能成竞争受益者吗? 吴焰: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区域的比较,一直为人津津乐道。针对节后农民工流向动态,有人说长三角赢了珠三角一招。这是否会刺激珠三角? 邓圩:追究两大区域之间的种种心态未必有意义。事实上,两大区域的种种举动,越来越显示外来工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用工环境的改善也成为竞争力,受益的一定是辛辛苦苦外出打工的农民们。但这种现象确实也警醒了珠三角。广东取消“六不准”,其实就是一个新对策。从去年下半年广东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以来,广东很快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和措施。针对外来工薪酬太低的问题,去年11月,广东调整各地企业最低工资,不少城市调升100元左右,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全年全面上涨3.5%。最近,广东省统计局还对珠三角9个地级市用工人数超过50人以上的3.3万家企业抽样调查,有近四成企业表示,会考虑今年继续加工资。 吴焰:打心眼里替农民工们高兴,虽然还是低。邓圩:还有措施。据了解,有关方面在研究建筑施工企业在银行建立农民工工资专用预储账户,以解欠薪难题;对已在流入地买房及已在当地居住5年以上并依法纳税达到一定数额的,免收子女借读费;外来人口在当地居住达一定年限,可申请本地常住户口等。今年1月,广东省人大又通过《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首次以地方法的形式明确企业工资支付的形式和内容,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有消息说,广州还有计划把外来工拟入全市医保参保范围。 吴焰:来之不易啊。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市场力量终于为农民落实了“待遇”。过程心酸,结果还是令人欣慰。 邓圩:这得感谢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区域间的竞争,由此带来的劳动力需求,才让农民工这一群体成为受益者。 吴焰:这也是对长三角的提醒。这一地区的用工竞争力也并未到位,包括拖欠工资、工伤医疗保险、子女入学难、对农民工的“歧视”等仍然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切不可沾沾自喜。要知道,今天,农民工可以“改珠投长”,明天,也很可能投向别处。 邓圩:我就看到一些报道,说不少去长三角城市找工的人,也在“挑三拣四”。保姆问雇主“能不能按规定提供保险。”建筑工人问企业“能不能承诺绝不拖欠工资。”我们正处在一个建设制度的时机,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成为城市从业者,如何让他们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工作空间、获得社会保障,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的和谐发展。 吴焰:外来务工人员将更多地用“脚”,来为一个地区的和谐程度、一家企业的用工竞争力投上权威一票,也顽强地提醒各地:谁忽略了他们,谁的发展空间将受到制约。本报记者 吴焰(上海) 本报记者 邓圩(广州) (本文姊妹篇《广东产业会“因祸得福”吗》随后刊出———编者注。) 《华南新闻》 (2005年03月17日 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