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面前我们是平等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0日10:0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2003年11月22日,山东济南市确立普利中学等13所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在济南的义务教育阶段可就近入学,取消借读费,享受与济南中小学生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济南市目前适龄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1.5万人以上。但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应该怎样在城市入学;还有一些进城打工者和微利经营者,生活艰辛,因为经济原因,只好把孩子放在老家,还有的甚至让孩子辍学,帮助他们看守摊点,造成了义务教育的“黑洞”。 农民工子女能否读书,说到底还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更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多数人认为,收取借读费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不公平现象,外来人员不应该成为社会的“二等公民”。同时,城里有些人的冷漠和不理解,甚至是歧视和欺负,以及来自同龄人异样的目光,让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又感到一种精神的重压。 新学期开学一个月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这些孩子而言,教育公平的内容不仅是能与城里的同龄人一样进公办学校求学,还包括在日常的教育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为了让他们充分享受教育公平,一些城区已着手采取多种措施。 很多人都认为农民工子女侵占了城市的教育资源,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农民工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城市离不开他们,不应该对外来农民工区别对待。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城市的教育资源出现了剩余,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整合教育资源,将一些规模不大的学校撤掉,而与此同时,却有许多农民工子女没有地方上学,或是要为上公立学校交纳昂贵的“赞助费”。因此从根源上讲,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公平性的关键,要看是否真正把农民工当成了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济南市普利初级中学初二2班的学生刘福英,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04年,她从山东邹城田黄镇某村转学到济南,成了一名城市中学生,与在济南打工、从事环卫清扫工作的父母亲团聚。她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利用放学后和周末的时间,帮助父母运送垃圾。今年春节,她的父母为了节省路费,不回农村过年,刘福英对将要在城里度过第一个春节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小福英喜欢学习,她每天早上5点左右就起床,这时父母已经上街清扫卫生了,她自己打开炉子,热一下剩下的粥,吃上半块馒头,早早地赶到学校。她说,教室里有暖气,比家里舒服。晚上回到家,要学习到深夜。 由于家庭贫困,小福英课桌上的文具很简单,只有几本书、几个作业本、一枝铅笔、一枝圆珠笔和一块橡皮,没有多余的文具。刘福英将父母每星期给的1元零花钱都一一攒了下来,等攒够了50块钱后,准备到图书馆办一个借书证。虽然物质贫困,但每次考试,她的学习成绩总排在班级第一。父母对她在城里的学习很满意,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小福英的“家”,是一座废弃垃圾楼改装的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两张单人床占去了屋子四分之三的空间,一个煤气炉子,一张小饭桌,就是家里的全部摆设,床和墙壁之间的过道仅容两个人侧身而过,屋子见不到一丝阳光。 尽管生活艰苦,但刘福英的父母坚定地说:“要赚钱供孩子上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