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方都市报:韩国人反日情绪何以会井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10:17 南方都市报

  作者:石源华

  2005年本是日韩建交40周年和“日韩友好年”,由于“韩流”风行日本而导致的韩日人之间的亲近曾经被认为预示着日韩友好的春天的来临。然而,“春来不似春”,围绕着“独岛(日本称‘竹岛’)”之争——日本岛根县议会通过《竹岛之日条例案》,日本驻韩大使宣称“竹岛”为日本领土,激起韩国人强烈抗议,两国关系迅速恶化,韩国人的反日情绪
出现了“井喷”——断指、跳河、抵货、绝交,甚至以牙还牙,由马山市议会通过法案宣布对日本控制的对马岛拥有主权,要求将6月19日定为马山市的“对马岛日”,韩国媒体更称日本的举动是“向韩国宣战”等等。

  韩国人反日情绪的骤然上升绝非偶然,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缘由。韩日“独岛”主权之争由来已久,是两国关系中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韩日两国均宣称对此岛拥有主权。多年来,两国已进行过多次较量,但目前由韩国实际控制这一岛屿。为了避免两国的正面冲突,韩国政府曾限制韩国人接近“独岛”。

  “独岛”之争在近年来之所以突现,与附近海域发现大量新一代能源是分不开的。据韩国政府天然气公社和地质资源研究所近年来的勘测,东海(日本海)郁陵盆地的大面积海域、数十个地点储藏着约6亿吨天然气水合物,其中“独岛”附近海域也可能有很大的储藏量。“独岛”的归属,无疑与该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争夺以及由此带来的该地两国专属海域划分和海权之争密切相关。

  今年初,日本政府在与周边国家的争议领土问题上四面出击:在南面,趁中国春节之际,宣布直接接管右翼团体在钓鱼岛设置的灯塔,作为“国家财产”,由海上保安厅实施管理;在北面,日本国会两院通过决议宣布签署日俄和约的先决条件,除收回北方四岛外,新增“其它北方领土”等。而正当韩国指责日本新版教科书歪曲历史之际,日本岛根县议会通过“竹岛日”条例案,宣示对“竹岛”主权。

  韩国方面对此反应强烈,韩国政界空前团结,朝野已达成共识,决定在国会设置特别委员会以应对日本歪曲教科书问题及独岛问题之争,韩国政府不仅发表措辞强硬的抗议声明,而且宣布向全国民众开放“独岛”,出动海军警备舰加强在“独岛”附近海域的巡逻警备,出动空军战斗机驱逐日本飞机在附近海域的挑衅。

  但韩日“独岛”之争之所以出现如此井喷,更是由于近年来美韩日战略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在冷战背景下形成的美韩日三角同盟,由于新时期美国的远东战略而在冷战后得以延续下来,美日、美韩同盟是美国远东战略的两大战略支点,美日韩协同一致行动,成为美日韩处理朝鲜核问题、防止武器扩散以及东北亚安全机制问题的原则立场,也理应成为韩日两国远东战略的基本内容。日本在近期推行“拉韩抑中”的外交方针,也希望拉住韩国,防止韩国向中国靠拢结成对日统一战线。

  但是,两国不同的国家利益却使它们在远东战略问题上“同床异梦”。美日同盟关系经过美日安保条约再定义,导致美日关系更为密切,在处理朝鲜核问题和东北亚安全合作等问题上,美日共同进退,越来越密切。也正是靠着美国的支持,日本在历史问题、邻国关系以及领土争议等问题上,一意孤行,为所欲为,引起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美韩同盟却正经历着严峻考验,韩国在争取自主外交、国防和平以及处理朝核问题、对待朝鲜政府的态度等一系列问题上,与美、日都产生了分歧,这使韩国人感到“美日关系越来越强大”,而“韩国正在被迅速孤立”,“传统的三国同盟已处在危险之中”。

  韩国在远东战略问题上与日本的分歧以及由此引起的不满情绪,对韩日“独岛”之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独岛”之争也必将会超出小岛问题本身而影响到美日韩三国关系,促使东北亚地区的冲突结构发生变化。

  韩日“独岛”之争将对未来的韩日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该问题涉及两国的重要国家利益,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谈判来缓解矛盾并寻找解决路径。两国的政治家和政府对此已有所认识,新的表态都为事态的平息和关系的调整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可以预期,两国关系终将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