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出租车价改引发大讨论 市民正反方激辩三大焦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07:19 龙虎网

  【龙虎网讯】新闻索引:用“爆棚”来形容昨日的快报热线毫不为过,参与讨论的电子邮件更是挤满了邮箱!一位读者给快报发来的电子邮件颇具代表性———南京的出租车令老百姓心寒。从下午5点到晚上7点,很难打到车,要是遇到下雨下雪就更不用说了,不是拒载就是说交班,真希望南京能像别的大城市一样,随时随地都能打到车。

  为了实现这个“路畅通、车有序”的理想,昨日打进快报热线和发来电子邮件的读者
围绕三个焦点话题展开了讨论,即“起步价涨不涨”、“双计费要不要”、“挂靠费降不降”。在这些问题之外,我们还听到了一个共同的呼声:“价改不是万能药,堵车问题,政府必须要出手整治!”

  焦点一:起步价涨不涨正方:起步价涨一元合情合理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张先生说:“出租车价格应该改,起步价可以适当上调。因为从劳动强度上讲,出租车司机很辛苦,他们的收入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所以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价格改革,还是民心工程。”退休人员石先生也说:“因为现在汽油价格上涨了,出租车司机工作也很辛苦,涨起步价合情合理。”

  从事公司管理工作的陈女士说:“我住在河西,离城区很远,出租车司机都不愿意带客往城里跑,提高起步价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冷女士说:“从对乘客的影响而言,3公里8元钱是可以接受的,影响并不大。”

  反方:小心涨价后打车人减少

  退休工人张先生说:“要改起步价应该根据南京市民的工资水平来改。如果调价要和其他城市比,就应该同时比比工资。”打工者程先生说:“起步价如果涨1元的话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乘短途的话,3公里以内成了8元,乘客就吃亏了。”

  自由职业者杨先生说:“城市白领的数量、外地旅游者,这两者南京都比不上上海,所以在出租车价格结构上也不能一味和上海去比。目前的价改方向好像是以‘涨’为主,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出租车不是生活必需品,不像煤气那样,就是涨价百姓还是要用,没有选择。如果价格涨高了,普通百姓大不了就不打的。就此而言,出租车如果涨价的话那是自寻死路。”

  焦点二:双计费要不要正方:双计费可缓解“打的难”

  企业职员陈先生说:“双计费是合理的,我有时候坐出租车,正好赶上上下班堵车,打7块钱要花上40分钟,我都觉得不好意思。改成双计费出租车司机就不会吃亏了,不仅如此,乘客也不会因为打不到的而苦恼。至于起步价涨1元,我觉得这对想打的的人来说影响不大。”

  打工者程先生认为,在不上调起步价的基础上,双计费是可以采用的,因为停车等候现象常有发生,南京的交通环境也不是十分理想,况且这已经是一种被证实了的先进的计价方式了。所以采用双计费没有问题。邓先生则说:“有些乘客为了省钱不绕道,而向市中心拥。如果能实行双计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反方:堵车时间不该加给乘客

  医生侯先生说:“计程收费理所当然,计时收费不合理。出租车堵车是由于南京红绿灯多、公路交通拥挤的缘故,而不是乘客的原因,所以堵车的代价不应该算在顾客头上。”企业职工李先生同样认为,堵车的现象并非顾客所想,凭什么让乘客买单,来补偿给出租车司机呢?离休人员刘先生则说:“双计费是不太合理的,如果在行驶途中遇到车祸堵车的话,那费用对于老百姓来讲就太高了。”

  焦点三:挂靠费降不降“份子钱”是问题根源之一

  杨先生、屠先生等认为,出租车价格矛盾的源头在于,现在营运费和“份子钱”(挂靠费)太高了,这影响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也是车费降不下来的最重要原因;公务员张先生也说:“现在出租车公司的挂靠费很不合理,要让利于民,就要从出租车公司这儿入手。”

  “的哥”自己不赞成涨价

  昨天来电的不乏出租车司机,罗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说:“很感激有这么多的人能关注到我们这个行业。我认为现在有些出租车司机的想法是不对的。司机不应该以交通状况、收入高低作为借口,来要求涨价。说实话,出租车司机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在南京,这个行业现行的价格制度已经很合理了,没必要涨。而且我觉得和很多地方相比,这个城市的交通还是畅通的。”

  读者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出租车价改引发大讨论 市民正反方激辩三大焦点

  作者:张曦 郑春平

  (来源:现代快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