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晏友琼解读文产“云南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11:36 云南日报

  经济领域,全国推崇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而在文化产业领域,“云南模式”也被屡屡提及。“云南模式”的精髓到底是什么?请看——

  云南文艺全面繁荣、文化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已引起全国性关注。“云南模式”、“云南现象”的说法,也因此被很多国家级专家屡屡提及,文化部甚至在全国推广“云南经验”。

  在经济领域,“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已成定论,那么,文化产业的“云南模式”又该如何解读呢?专家们至今仍各执一词。昨天上午,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晏友琼,在全省第二期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上作了题为《云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创新实践》的讲话。她说:“能不能大胆地说一句话,所谓‘云南模式’,就是大力繁荣民族文化创作与全力发展文化产品的实践。”

  创新成就“云南模式”

  晏友琼说,文化产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知识和智力。在许多国家,例如英国,就直接把文化产业称之为创造性产业。

  从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到日本无孔不入的“动漫”,从法国引领新潮的时装到迅速进入中国的“韩流”,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文化产业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等要素,要比一般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更多样化,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领域,创新思想和创造力的强弱将从根本上决定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实力。从我省发展文化产业来看,各州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文化市场发育程度较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如果把眼光局限于传统的思维和手段,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将很有可能丧失机遇,失去快速发展的机会。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创新,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精髓一:前瞻的战略性思维

  云南是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省份。在晏友琼看来,这是省委、省政府用战略性、前瞻性的思维和眼光,正确分析认识我省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形势,构建和谐社会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而实质则是观念创新。

  在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云南推出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产业的新举措。省委明确提出了“要像当年抓烟草、抓旅游一样抓好文化产业”的新思路,发出了要“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的新号召,并首创了“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这一新形式,重点解决一把手的思想观念问题。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层层展开了破除旧观念、树立新思维的文化改革与发展的大学习、大讨论,在广度和深度上,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此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我省文化产业重点发展的7大主导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

  我省在全国较早确定了5个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类别、兼顾多个层面的地区和单位作为改革试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改革和发展经验。

  为廓清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模糊认识,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一套包括文化产业的界定、范围、口径、指标体系、调查方案等在内的文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并顺利开展了试点工作,国家统计局已决定在全国推广我省的文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

  精髓二: 新体制激发创业激情

  晏友琼认为,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能激发在以往体制下蛰伏已久的创造激情和创新灵感。

  丽江市和昆明市电影公司的改革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

  丽江市在全省第一家撤消了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和广电局,进行3局合并,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整合行政资源,完善执法体系,提高了行政管理水平。

  丽江还率先让竞争性文化单位实行体制、机制改革,分别撤消了民族歌舞团、电影公司、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木府博物院等4家经营性单位的事业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分别改制为国有控股或民营文化企业。这些企业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后,焕发出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创新文化发展投融资体制,积极鼓励引导多种经济成分进入文化领域,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4年来,丽江市政府累计投入3亿元,引资30亿元,吸纳社会资金300亿元,共完成重大项目12个。文化产业产值从2001年的2.3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亿多元,实现利税从2900万元增加到6000多万元。

  昆明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采取“经营班子和骨干群体收购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全部退出”,“事改企、企改制”,两步并一步的做法,在全国首家由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一步到位整体改制为民营企业,创造了7天改造昆明市人民电影院,使濒临倒闭的“老字号”重新创造出社会效益的奇迹,堪称体制机制创新搞活文化产业的典范。

  此外,我省还分别组建了省市县3级贯通的云南广播电视信息网络传输股份有限公司和由省新闻出版局所属全部企事业单位组成的云南出版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实行规模经营。其市场集聚辐射效应和龙头地位已初步显现。

  精髓三:“原生态”与现代精品对接

  晏友琼认为,云南文化产业的出路,在于与主流文化消费市场相契合,实现传统原创性特色文化产品与现代文化精品的对接。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它将云南26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荟萃一体;将当代最杰出的舞蹈艺术家和地道的70%来自农村的农民演员实现有机融合;完全按市场模式运作。同时,还创造了“映象”这一新名词,推出了“原生态”这一新概念,成为全国性的人文焦点。

  此外,《丽水金沙》开创了我省民族歌舞晚会面向市场求发展的新形式、新途径。方言舞台喜剧《支花篮》以“平民题材、百姓消费”的新特点,迅速成为观众热烈追捧的文化市场新亮点。《海菜腔》、《一窝雀》则以全新的演唱风格,在中国乐坛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云南人自己投资的影片《女若玛的十七岁》,成功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对接,轰动了国际国内影坛。

  精髓四:开创“省级营销”理念

  晏友琼说,2004年我省在培育文化市场,开拓市场空间上,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出新招、出实招。在全国各省中我们较早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新政策。从财政、税收、工商、投融资、土地、公安、人才、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推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新举措。

  同时,采用政府引入资金投入,提供政策环境、招商引资、人才、技术合作、宣传包装等多种形式引导产业的发展,仅仅用1000多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带动了50多个文化项目招商引资,合同资金约30亿元。随着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新体系的初步确立,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得到实施。

  我省在全国率先树立和创新“省级营销”理念,实施“北饮誉京城,南立足上海”的新战略,先后举办了“云南赴京文化宣传系列活动”和“2004云南文化产业上海推介周”,并走出了国门。强劲的“云南旋风”震撼国内外。

  精髓五:人才工程打造“大腕”

  我省积极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发现和保护一批民间文化艺人,培养和建设一批善经营、通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包装和推出一批名导演、名作家、名演员、名艺术家、名歌手。省里还成立了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和影视创作指导小组,设立了文艺创作基金,对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活动进行补助。

  晏友琼认为,正因为一系列人才培养措施的实施,以杨丽萍、于坚等为代表的云南作家、音乐家、画家、摄影家、舞蹈艺术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创作出一大批文艺精品,纷纷摘取全国大奖桂冠,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未来:丰富拓展“云南模式”

  尽管有享誉全国的“云南经验”,云南文化产业的决策者们却并不满足,仍在通过自身实践,不断丰富“云南模式”的内涵。

  晏友琼说,根据中宣部的要求和省委的总体部署,2005-2006年已被确定为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年”。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精神,从文化产业的内容、形式、手段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探索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途径,努力走出一条云南特色的创新之路。

  黄红文 张子卓 张雅棋(春城晚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