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村食用菌开出致富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16:26 经济日报农村版 | ||||||||
徐村,位于江苏省铜山县三堡镇区东北部,近年来,该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渐渐走上了小康之路。目前以徐村为中心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超亿袋,成为苏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徐村也成为苏北地区的食用菌生产第一村。 种植食用菌
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提起徐村食用菌的发展史,用村委会主任吴学民的话来说,那是“说来话长”。 早在1976年,徐村人就开始种植食用菌,但由于分散种植,农民对市场信息反应迟钝,所以种植户基本上没有得到多少利润,搞种植的农民也逐渐减少。村民们当时是仅能填饱肚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实际上,种植食用菌占有很好的天时、人和之利。每年的10月底到第二年的3月底是食用菌的生产和销售旺季,而此时也正是农闲时节,所以农民种植食用菌不会与其他传统的种植业在时间上发生冲突。 2000年,村委会领导班子决心改变现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做过各种考察后,决定发展食用菌产业。 一个用了近20年都没有发展起来的产业,要让它在短时间内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谈何容易? 在食用菌大棚的建设上,村里统一设计,并专门划分出田地进行集中建设,这是徐村食用菌形成产业化的最关键一步。 在优化品种上,村里将食用菌品种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品种除了金针菇外,还引进了蘑菇、平菇、猴头、杏胞菇、黑木耳等十几个品种。 在新技术推广上,村里与上海农科院蔬菜所,徐州市、铜山县农业局等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定期为种植户举办培训班。一位叫滕绍田的种植户还自办了一个食用菌实验站,引进新品种自己种植有收益后,再将新品种推荐给其他种植户,提高食用菌的科技含量。徐村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江苏省徐州市名优农产品认证,目前正在申请国家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 2003年,徐村种植食用菌总量近4000万袋,品种包括金针菇、蘑菇、平菇、猴头、杏胞菇、黑木耳等十几个品种,形成了家家有大棚,户户种菌菇的发展态势,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生产专业村,种植户的腰包也日渐鼓了起来。 搞好深加工 就地销售收入多 种植规模上去了,销售又成问题了。村里2000年以后成立了食用菌营销协会,每年由会员代表参加广州、武汉、西安、沈阳等地的全国食用菌经销会。徐村食用菌的销售区域除徐州市场外,还远销京津及东北地区。 陪同采访的镇干部告诉记者,成立食用菌营销协会虽然可以将食用菌销售出去,但是价格上不去,如果想增值,还得搞深加工,因为加工后的产品保鲜好,保存时间长,销售不受生产时间的限制,可以抢占好市场。一般来说,加工后的产品价格比新鲜食用菌的价格要高出好多倍。 过去徐村的食用菌种植户如果想将食用菌保鲜,需要到安徽等地加工,一来成本增加,二来受市场影响也较大。2000年,徐村专门成立了食用菌办公室,开始办加工厂,既可以增值,又可以延长食用菌的上市时间。2000年只有七八家加工厂,发展到2005年初已有近百家,加工生产能力在80%以上,所有加工产品基本上是不出村就可销售。 在徐村的带动下,三堡镇已有13个行政村开始种植食用菌,周边地区也有不少农民开始种植。这些地区的农民都需要到徐村去加工食用菌,仅加工这一项就为徐村农民带来了不少收入。 在一户姓杨的农民家中,记者见到的是气派的两层小洋楼,室内现代化家电设施一应齐全。据随同采访的镇干部介绍,四五年前这户人家还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在村里是比较寒酸的家庭。这家女主人告诉记者,以前仅是种植金针菇,后来看了村里一些人家建起了加工厂,发了财,就想自己既有种植经验,又有市场销售渠道,就办起了加工厂,每年的加工量虽说不多,但总的供销是平衡的,也很快富裕了起来。在徐村,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 向工业村过渡 徐村确定新目标 据了解,现在徐村的4700亩土地除了种植一些蔬菜,其余全都种植了食用菌。加工能力上去了,销售渠道不用发愁了,徐村农民在每年食用菌的生产销售旺季结束后,还可以到周边城市打个短工,增加些收入。徐村人的小日子是越过越舒坦。 徐村人富了,但并不满足于现状。今年新年一过,村“两委”和营销协会在认真总结过去多年食用菌生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生产高效的原则,又扩建了食用菌大棚300余座,使全村食用菌生产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与此同时,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来食用菌加工小区的基础上,今年又新扩30亩加工园区,目前小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届时全村将基本形成一个集生产、科研、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综合性生产基地。目前由铜山县农产品营销协会牵头,又和徐州高榕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白灵菇、杏胞菇等菇种出口生产订单,从而为该村的食用菌生产开创新的发展空间。 村委会主任吴学民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争取由农业村向工业村过渡,但还是不离老本行,多搞食用菌加工,让村民们更富。”临了,他笑着对记者说:“向工业村过渡是我们的新目标。”说这句话的时候,吴学民显得信心十足。本报记者 杨秀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