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桥墩水库大灾难(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00:00 温州都市报
桥墩水库大灾难(组图)
当年初建水库时的施工现场到处是黑压压的人群

桥墩水库大灾难(组图)
如今桥墩水库全貌。

桥墩水库大灾难(组图)
沥青砼斜墙施工现场。

桥墩水库大灾难(组图)
坝基倒挂井施工。

  40多年前的一场台风刮过温州平阳,暴雨冲塌了正在建设中的桥墩水库,死亡人数有说三四千的,也有说至少五百人。说起这幕悲剧,当地人无不黯然神伤———

  警报:水库险情紧急撤离

  1960年8月9日。地处浙江最南端的平阳县桥墩公社(现属苍南)的水利工地上,风雨交加。当年8号台风从福建省漳浦县登陆后,直扑浙江,从平阳过境北上。此时,暴雨下个不停,1小时降雨量达80.6毫米,刚刚堵口的水库大坝又面临严峻的考验。

  库内水位不断猛涨,当日下午4时,水位突破40米。由省水利厅、温州地委、平阳县委等各级领导组成的抗台前线指挥中心,仍在组织上万名民工坚持抢险战斗。一支支分别以“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郑明德”等英雄命名的突击队,一面突击开挖溢洪道,一面突击处理裂缝塌坡的堤坝、抛石、垫土,个个奋不顾身。

  随着大坝的增高,水位也不断在上涨,到10日凌晨1时,大坝高度增至52.5米,其水位也跟着增至48.6米。眼看保坝无望,指挥部正式下达了撤退命令。顿时,民兵连用机枪对空鸣射,紧催下游居民和民工全线撤退。可是指挥部领导成员还留在大坝工地上,带领由党团员骨干组成的抢险队,决心和暴风雨作最后一搏。

  4时,水位逼近坝顶,指挥部不得不再次发出水库险情紧急警报,命令坝上所有抢险人员火速撤离现场。时针指向4时15分,在朦胧的晨光中,大家看着洪水漫坝而出,突然间,传来“轰隆”一声,水库大坝塌了,洪水像一条发怒的巨龙咆哮着向下游扑去,真是惊心动魄。如果迟几分钟撤离,大家就要魂归东海了。大家的心情都格外沉重,笼罩在一片抹不去的悲伤的阴影之中。

  悲剧:百年古镇夷为沙滩

  水库出险了。虽然早在进入汛期之后,当地政府就对抗台抢险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对可能出现的险情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但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毕竟十分渺小,无法抗拒大自然的灾害。

  桥墩水库垮坝后,库内约4000万立方水从海拔500米处倾泻而下,席卷南港平原,波及江南、小南平原,范围之广,威力之大史无前例。一座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大石桥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104国道线新建的钢筋水泥公路大桥也被冲得七零八落;浙闽交通咽喉处的百年古镇———桥墩,原有居民上万,商铺数百间,顷刻夷为沙滩,不留一间房屋、一处古迹,到处漂浮着牲畜尸体,惨不忍睹。

  至于死亡人数,民间说法很多,有说三四千的,也有说至少死了五百人的,而且死的大部分是现场施工的民工。

  据灾后官方调查统计:桥墩、灵溪、麻步3个公社(区)、25个大队(乡镇),205个生产队(村)1458个小队被洪水淹没,共淹死299人,冲失和损坏房屋分别为11062间和5183间,受灾群众3.26万户、13.27万人,受淹耕地13.59万亩,因灾减产粮食2亿多斤,冲走国家和集体粮食201.89万斤,水库工地物资、器材损失141.79万元。

  水库垮坝的不幸消息通过电波震惊了省、地两级领导,也惊动了国务院和华东局。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的任一力和中共温州地委领导张一樵,在出事当日火速赶赴桥墩现场指挥救灾,南京军区速派飞机向灾区空投干粮和救灾物资。8月13日,省委又调用飞机向麻步、萧江、桥墩、大龙等地再次空投救灾物资168袋,急救药品151袋。

  温州地委立即紧急动员当时所辖的16个县向桥墩调运救灾物品,温州军分区及驻温部队纷纷派出救灾抢险队、医疗队赶赴灾区……周边的福建省福安地委也闻风而动,伸出友谊之手,不仅派出抢险救援人员,还运来了大米、面包、饼干、旧衣服等救灾物资。为解决灾区人民吃住等生活问题,省里紧急下拨救灾款154万元(后追加到193万),主要用于解决口粮、重建民房及衣被床铺、死难者埋葬费、抚恤费、灾民疾病防治以及恢复生产等。

  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很快就稳定了群众情绪。

  紧接着,一个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重建家园运动在灾区全面展开,在上级领导及兄弟县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种子、农具、肥料等种种困难,迅速平整了土地,在灾后不到二个月内,桥墩、灵溪、麻步三个公社完成应改种的7.5万亩土地,种下了菜头(萝卜)、荞麦、马铃薯等生长周期短的粗杂粮。

  前奏:人们被胜利冲昏头脑

  桥墩水库位于鳌江流域横阳支江上游,坝址坐落在桥墩镇仙堂村。由于上游多峡谷,雨水不易调节,每逢汛期,暴雨、洪水直泻下游平原,以致水患不断,正如一首民谣所唱“一场大雨淹田土羊,十年就有八年荒”。1957年,为实施“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省水利厅派员对横阳支江水域进行勘查规划,提出在上游兴建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并进行水力发电。此举造福人民,省委即予批准立项。

  1958年8月15日,在“大跃进”的战鼓声中,桥墩水库破土动工了,当时的口号是“土法上马、就地取材、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十六个大字,平阳县起初调集了3500名民工,均自带口粮、铺盖、工具进驻工地。为加快建设速度,人数猛增至2.2万人,民工建设队伍按团、营、连、排、班建制,由各公社带头干部担任团、营长,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管理,每日吹军号上下工,气势十分雄壮。

  1959年10月初,水利工地召开万人誓师大会,开展“三高两超五比”(即高速度、高工效、高质量;超定额、超规划;比勤劳、比干劲、比工效、比安全、比工具保管)为内容的劳动大竞赛,工地上出现你追我赶,捷报频传的新热潮。

  1960年3月,水库工地党委根据地、县委关于“三提前”(提高堵口、提前受益、提高发电)的指示精神,于当月20日开始大坝堵口合拢,并要求将大坝高程增至47米以上。此时,汛期已近,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坝体仍较单薄,实际坝高36-41米不等,顶宽15米左右,提前堵口,其风险性很大。

  但当人们被胜利冲昏头脑,以及在“反右倾、拔白旗”政治声浪中,没人敢提出推迟堵口的建议。3月27日傍晚,工地上灯火通明,红旗招展,大坝堵口胜利合龙仪式如期举行。1500多名突击队员,仅用2小时,车拉肩挑,填土8600立方米合龙了堵口段底部坝心墙,于是大功告成,欢呼声震天动地。

  原因:专家警告未能实施

  可是天公不作美。自3月30日始,大雨不断,堵口墙底发生漏水,并出现近米宽决口,即进行抢修围堰。此时,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张含英亲临工地视察,即严厉指出大坝渡汛确有危险,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而引起地、县两级党委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党委会讨论决定:集中人力、物力,增派两名常委和12名公社(区)党委书记进驻水库工地,加强领导力量,并紧急增调民工,增至2万名,并要求5月15日前将大坝填高到52米以上。

  尽管如此,,张含英在工地上视察断言汛期堵口易出险情,曾提出扒口保坝,安全渡汛的建议,却未能付诸实施。这也不能全责怪领导决策层的失误,关键是当时的政治大气候,由于极“左”思潮大泛滥,也只能说是时代酿成的悲剧而已。

  可是那一年台风来得特别早。6月1日,水库就遭受第一次台风袭击,当时堵口段坝高仅39米高程,而库内水位已上升37米,情况非常危急,温州地委领导合同省水利厅领导共商对策,再次决定要把大坝全面抢高至52米,并开挖一条临时溢洪道。在库的2万余名干部、民工合力投入抢险保坝战斗,在天气恶劣,施工条件越来越困难情况下,众志成城,工地上彻夜通明,与大自然进行抢时间、争速度。

  时至8月1日建军节,7号台风在福建三都澳登陆,风力12级以上,带来大暴雨,库区降雨量达345毫米,除隧洞泄洪外,水位仍上升44.46米,水库再次告急,全体民工以草包装土,将大坝低处抢高,暂渡难关。台风过后,水位降至34米,但堵口段迎水面坡发生滑坡,高度从50.5米陷至48.4米,坝顶也出现裂缝,次日上午,温州地委领导杨心培等闻讯赶赴现场研究,拆除坝顶草包,以三层油布保护裂缝,防止雨水入侵,并限期抢挖溢洪道。

  8月9日,8号台风在福建登陆,库区出现特大暴雨,三日降雨量达567.1毫米,创百年一遇历史纪录,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反思:时代酿成的悲剧

  然而,抗台抢险勇士们的一切努力,并没有感动上帝,“人定胜天”的愿望也难以实现。其后果终被水利专家所言中。中共平阳县委在灾后呈交浙江省委的《事故检查报告》中写道:造成重大事故,客观上是连续遭受三次台风暴雨的袭击,实际雨量为百年未遇,超出原设计抗灾能力,按出险时库容量达3670万立方米,库内水位达57.7米,超出坝高,势必出险。

  但现在反思起来,主要对自然灾害斗争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光凭主观良好愿望,急于求成,结果欲速则不达,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而且对暴雨特点调研不够,设计标准要求偏低。

  水利工程人员也在反思中认为:水库建设在整体战略上虽然正确,但犯了战术性错误:主要是对原施工防洪设施作了变动,仅建导流洞,未建泄洪道,连续遭受台风暴雨,洪水无法渲泄,以至水位急剧上升,溢堤而溃。特别是为大坝施工进度尚未具备堵口条件,又临近汛期,贸然决定堵口,其危险性极大……

  桥墩水库垮坝之后,一时难以修复,直至1967年1月,“文革”期间,桥墩灾民代表30人组成“桥墩水库惨案北上控诉团”,逐级上访,直至中南海,要求复建水库。是年3月即得到国家水利部和浙江省军管会的公文批复,决定复建桥墩水库。但时局动荡,至1969年12月份,桥墩水库复修工程正式上马,经三年艰苦努力,于1973年水库基本建成,1980年4月,桥墩水库又进行加固扩建工程,于1989年投入试运行。

  本版图片选自《苍南县水利工程志》

  本报通讯员吴树敬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