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弃医从文赖妙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04:10 东南早报

  她曾是医院里的主治医师

  她曾当过镇长助理

  刚刚评出的“200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上,她的作品《右肋下》排行第十

  早报记者许晓旋实习记者黄惠蓉丰晓飞文/图(翻拍)

  阳光里,她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一身卡其色的休闲服,胸前一条长长的骨质项链特别显眼。亲切自然如邻家阿姨,这就是厦门作家赖妙宽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弃医从文纯属偶然“千万不要把我跟鲁迅相提并论,实在不敢当。”面对记者将她与鲁迅的比较,赖妙宽连连摆手,“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出于忧国忧民,而我改行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赖妙宽从小便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从事医生职业之后也没有停止过业余的创作。80年代初,赖妙宽创作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谁之过》,小说叙述的是学生时代的爱情与世俗之间的冲撞,展现了每个人都曾体验过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格格不入。小说完成之后赖妙宽将之投向《福建文学》,哪知一投即中。

  “当时《福建文学》编辑部通知下来,在单位(医院)里简直引起了轩然大波。”回忆起处女作发表的经过,赖妙宽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当时《福建文学》编辑部通知我到福州编辑部修改这篇稿子,事情传出去后,医院非常隆重地对待这件事,领导亲自为我安排差旅行程,将我送到福州的编辑部。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我们医院副院长握着编辑主任的手说,‘小赖我就交给你了!’”回忆起这段往事,赖妙宽十分感慨,“你们无法想象在当时文学的力量有多么大,而且要在《福建文学》这样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非常不容易的。编辑部每天都要处理不计其数的稿件,基本上是万中取一。”赖妙宽的这篇处女作主要描写了当时女学生之间纯纯美好的感情,后来一些评论家给这篇文章下的评论是“触及世俗封建的东西”。“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编者还给我这篇文章写了一个案注,‘此文作者是一个21岁的内科女医生’,结果刊出后读者开始不断来信,反应很热烈。”

  “在那个年代,社会各方面对文学隆重的感觉会激发每个文学青年的写作激情”,正是这成功的一步,令赖妙宽迈向了专业作家生涯。“后来漳州文联得知此事后非常重视,他们当时一份内刊正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创作生涯。”回忆自己步入文坛的经历,赖妙宽觉得自己是幸运和顺利的。

  “1996年以后我的作品逐渐增多,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省里面让我当专业作家,到基层挂职。”“其实我并没有特别追求要走上文学这条路”,赖妙宽告诉记者,这次成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她的写作热情,之后不久《福建卫生报》就与赖妙宽联系,想让她到那里工作,结果赖妙宽还是推掉了这份工作,“一直以来我都是把文学当作业余爱好,如果当时我的作品只刊发一两篇的话,我是不会踏上文坛的,只是后来我的文学创作一直都非常顺利,从医界跳到文坛也就水到渠成了。”获奖作品《右肋下》与医有关赖妙宽的作品背景似乎都离不开医院的影子,这次2004全国优秀小说获奖作品《右肋下》也不例外。

  “医生的经历对我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我不由自主就将故事安排在那样的背景下,因为那是我所熟悉的。”赖妙宽坦言,“实际上我觉得医生的经历和文学创作之间有着很内在的联系。一个人在社会中沉浮,很容易就忘记自己作为人最本质的东西,但是无论他在社会中如何修饰自己,一旦进入医院,都要蜕去那层表装,把最本质的自己展现出来。只有在医生面前他是裸露的。医生的身份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一个真实的人,也就很自然地把这些观察和思考融入到作品当中。”

  “人一生所获得的荣耀和名利,都是由身体完成的,然而人们却陶醉于自己的能力,对身体视若无睹。有一天,不,总有一天,身体会弃他而去,能力将随之消失。这个被他忽视的,每天无聊吃喝拉撒的肉体,此时变得强大而自在,让他都不敢相信这也是自己。他不知道自己跟它是什么关系,朋友还是亲人,或者根本就不可分割......”

  “我写的很多东西都不由自主地往我熟悉的环境靠拢,包括小说需要的情节、情景和故事氛围等等。”

  “不只《右肋下》,我想写的就是人的本质,我想把人还原为生命本质”,赖妙宽表示,现代人过分看重追求财富、事业,往往忽视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肉体生命,如果不注意日常的呵护,在重压之下也会崩溃。

  从医经历让她接手创作《林巧稚》“传统小说跟网络小说没什么区别,只是传统的报纸期刊会受到较多的限制,而作品通过网络却可以传播得更远。”赖妙宽认为,“好作品是不会被读者抛弃的,作品好总是有读者喜欢,任何人都不想守住旧的东西,但网络没有刊物编辑的把关,作品的质量会参差不齐,读者在得到方便的同时,也会被动接受一些垃圾。”

  临别时,赖妙宽告诉记者,也许是因为她曾经有过当医生的经历,目前她正在接手创作长篇小说《林巧稚》,林巧稚是国内有名的妇产科专家,21岁前一直居住在厦门鼓浪屿。

  赖妙宽表示,这部小说的写法不会像传记文学,故事性将更强,目前小说人物的构思和收集素材的工作她已经完成,小说主体部分也完成一大半,预计年内可推出。年轻时想当“陈景润”1977年,赖妙宽高中毕业那年,正好是知青们“上山下乡”的最后一届。“当时我并不需要参加,而且由于是最后一届知青,数量并不是很多,还得到父母所在单位报名参加。但是那时候我年轻气盛,认为高中毕业后应该‘投人新生活,走入新社会’,因此执意要去。”

  在赖妙宽的坚持下,家人最终同意了赖妙宽的决定,她也如愿以偿地跟随知青队伍来到长泰县城关公社十里大队插队务农。

  由于赖妙宽父母所在的单位在当时还不错,当地对她们这批知青又较重视,因此尽管是下乡,赖妙宽的工作条件却还不赖。“当时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农场,在山上种种果树、除除草。除了双手有时候会被磨破皮,基本上没有受苦磨练。”赖妙宽表示,虽然下乡的生活比较单调,但生活在一起的都是相同年龄的年轻人,大家相互之间可以沟通交流一些各自的想法,以此排解寂寞。

  一年后,赖妙宽回县城参加高考,顺利考上了龙溪卫校医疗大专班。“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想学医”,赖妙宽告诉记者,1978年福建考生成绩普遍很好,但福建学校却不多,后来省里发文件通知高校扩招,她当时填报志愿时就随便报了一个无线电专业。

  “数学家陈景润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特别大,当时我心里十分崇拜理工科,恰好自己的理工科学得还可以,因此也没多想就在志愿栏里填报了无线电专业”。赖妙宽告诉记者,当时填报志愿时她甚至没跟家人商量,填报完就跑到一名平日里要好的同学家玩。结果这名同学的父母得知这件事后数落她,“女孩子不学医报什么无线电”。随后赖妙宽又逛到另一名同学家玩,这名同学的家长也这样数落赖妙宽,于是赖妙宽赶紧回家向父母亲汇报此事,家人最终决定让赖妙宽把志愿修改成医学。

  “因为我77年在长泰下乡时户口也随之迁移到那里,所以高考志愿也是在那里填报的。”赖妙宽告诉记者,由于临时决定修改志愿,她当天夜里7点从漳州县城连夜赶到长泰招生办更改志愿,颇费周折。家庭环境让我顺利成长“我喜欢文学并没有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但家庭让我的人生顺利成长。”赖妙宽表示,她从小就喜欢看书,爱好阅读,但她对文学却“没有志向”。

  “我家庭还算宽裕,父母从小给我灌输的理念就是要好好做人。由于我上面有两个哥哥,家中就我一个女孩,因此在家里一直很受宠。”

  赖妙宽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对画画、音乐、阅读、体育等方面都有很浓厚的兴趣,而父母亲都会尽量满足她这些方面的要求。“当时买的一把小提琴38元,相当于我母亲一个月的工资;学画画用的画板漳州买不到,得托人到上海去买”。赖妙宽告诉记者,从小学到初二,她还是少年体校乒乓球队的成员。如今她还是可以很正规地打好乒乓球,偶尔还能练点书法自娱自乐一下。

  “但这些只是我的爱好,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些爱好当作谋生的手段。”赖妙宽表示,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造成她自由、乐观的性格,客观上有助于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发挥。

  人物简介

  赖妙宽,福建漳州人。1981年毕业于龙溪卫校医疗大专班。1977年赴长泰县城关公社十里大队插队务农,大专毕业后历任芗城医院主治医师,福建文学院专业作家,芝山镇镇长助理,漳州市文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厦门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创联部主任。

  已出版小说集《天赐》、《共同的故乡》、长篇小说《父王》、长篇报告文学《忠诚》等各类文学作品100多万字,电视剧剧本《百姓有约》获第十八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天赐》获福建省第二届百花奖二等奖、福建省第九届优秀文学作品奖一等奖。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