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清华大学教授:日本不会放弃争取常任及否决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09:18 新华网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江永教授表示

  就安南联合国改革报告及日本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本报昨日采访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问题专家刘江永教授。

  新京报:我们看到,日本民众对于本国政府积极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并不
是十分支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刘江永:日本民众的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从过去以来,一直都存在这样的现象,甚至在日本政府内部,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声音。

  主张成为常任理事国的人,认为日本目前的经济地位应该有相称的政治地位相匹配,而标志就是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而更有相当一部分日本人从实际出发,认为如果过多进入国际事务,其国内的承受度和容忍度并不一定能应付,所以更愿意用谨慎的态度对待加入常任理事国。

  新京报:那么支持的那部分人的考虑因素是什么?

  刘江永:这部分人除了认为日本应该成为政治大国,还认为在联合国会费和维和行动上,日本都做出很大贡献。其实反对的人更现实,他们注意到国内有人在美化历史和开历史的倒车。

  新京报:韩日之争是否也可以看出,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影响日本的谋求?

  刘江永:是的。而且这种矛盾不会在短期内得到妥善解决,这对日本在9月联合国大会前谋求常任理事国席位的阻碍不会消失。

  新京报:安南曾表态支持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

  刘江永:我认为安南的表态是站在公允的立场上说的,并不是在偏向日本。

  新京报:美国却明确表示支持日本。

  刘江永:这是美国的一贯立场。而且,美国和安南地位不一样,不代表整个联合国。从美日同盟的关系看,这种表态是正常的。

  新京报:目前从改革的方案看,对日本是有利的吗?安南曾表示新增常任理事国将不具有否决权。

  刘江永:是的。而且日本会尽力加强与其他三国的联合,一起取得突破。就算在没有取得否决权的情况下也会积极进入安理会。它可以采取迂回和逐步争取的方式,进一步争取否决权。美国对日本一手拉一手防

  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美国问题专家张国庆表示

  安南宣布联合国改革报告后,美国对此持部分保留意见。本报昨日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问题专家张国庆。

  新京报:美国民众与政府在对待安南改革报告上的态度出现不一致,多数美国人认为应该回归联合国,而美国政府对安南的报告并没有表示欢迎,而且在“动武原则规范”和“人权理事会”的建议上保留立场,这两方面的矛盾是怎样形成的?

  张国庆:其实也并非不一致,只不过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美国民众和美国舆论都希望改善美国在国际上“单边主义”的形象,而美国政府也有同样的想法,比如从它任命前政治顾问休斯担任美主管公共外交政策的副国务卿就可看出。而改善其形象的重要一步,即是改善与联合国的关系。其实民众与政府是殊途同归的。

  但另一方的重要因素是,布什政府又有自己的具体想法,保持美国的优势地位不变是其原则,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各方面在内,美国不希望其主导地位在联合国的改革中丧失。

  新京报:美国的这种意图,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

  张国庆:美国也是在调整中发挥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提名博尔顿出任联合国常任大使,通过他的鹰派作风以更微妙的方式影响联合国。

  新京报:美国还是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影响联合国,所以现在并不急于对改革报告表态?

  张国庆:美国会最后按照自己外交方式提出观点,会积极的参与到改革之中。

  新京报:美国国务卿赖斯已经明确表态,支持日本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其原因是什么。

  张国庆:这要从美日的微妙关系看,美国希望日本紧随自己,日本一直支持美国,而美国作为回报也会支持日本;但另一方面,美国也要防日本一手,所以美国是赞成给予新的常任理事国否决权的。美国并不希望日本由经济大国转变为政治大国,在关键问题上,当然要遏制日本。美国人对日本民族的性格也是很清楚的,从历史教训看,日本的绝对强大对美国不是好事。

  采写/本报记者赵全敏(责任编辑:曹戬)(来源:新京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