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邀莫斯科、华盛顿、伦敦三大名城的代表来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16:57 时代信报

  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

  重庆向世界发出邀请

  “作为人大代表,我谨以个人身份,希望国家、重庆市能够充分重视抗战胜利60周年的纪念活动。”颇具学者风范 的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贻举先生昨日在接受《时代信
报》独家专访时,这样对记者说。

  今年早些时候,在北京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程贻举与重庆代表团的其他代表曾共同建议:作为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重庆,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期间,邀请其他三个城市——莫斯科、华盛顿、伦敦的代表 来重庆,举办国际性的大型纪念活动。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程贻举说,1995年,他到莫斯科参加俄罗斯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活动时,看 到了他们为二战牺牲的无名战士树立的纪念碑,参加了他们在全国举办的规模宏大的纪念活动。程贻举说,当时参加这样的活 动,觉得这种具有神圣仪式感的全国性纪念活动非常鼓舞民族精神,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国家意志,于是萌生了提起上述动 议的想法。

  “我去年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这个动议,今年是第二次提出。我们的提议现在已经得到了中宣部的重 视,并且给了回复。”程贻举说。

  据记者了解,重庆“史迪威纪念馆”目前也提出了在重庆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的相关建议,他们的建议已 引起美国驻华大使馆的重视。另外,国际上一些华人团体都在今年提出了自己的纪念思路——比如邀请当年盟军的飞虎队队员 到重庆来,参加规模宏大的庆祝活动等。

  “目前,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政府和民间如何互动,把这次活动办好,引向深入,”程贻举说,“重庆市政府一定要 借这个历史契机,打好这张牌,以提高重庆的国际地位,另外,我们刚刚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也是我们谋求台海统一 的大好良机。换言之,重庆有很好的抗战资源,我们要更好地利用起来。目前,市政府非常重视这件事情。”

  中日大辩论因日方提出苛刻条件而缓行

  童增:日本人骑虎难下

  原定于本月18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中国民间团体和日本右翼之间的辩论会因为日本方面的变卦而开始变得一波三折 。

  17日晚,记者来到童增父母在天星桥西南药业村的家中,她的母亲毋慧芳女士再次拨通了童增的电话。

  童增说:包括国内知名反伪斗士司马南、北大历史系教授徐勇还有他自己在内的三人团队,已经在16号晚上,退掉 了赴日的机票。

  原因很简单,日本人在即将到来的论战来临前夜开始显得有些退缩。童增他们是在接到《文艺春秋》杂志社发来的一 封传真后,决定暂时放弃这次国人期待的论战的。

  这份传真上提出了四点苛刻的要求:一、不准中方辩论团带记者,而原定是由中国新华社《环球》杂志社派记者全程 报道此事,并经国内新浪网进行图文直播。二、必须用日语辩论。中方可以带翻译,但限制我方辩论人数为六人(包括翻译和 文书),对方为九人。三、为避免在日本国内“滋生事端”,中方必须接受由日本警方24小时全程“保护”的特别待遇。四 、本次活动由日方统一安排,包括本次辩论内容记录由日本《文艺春秋.》杂志社独家使用,中方若要使用,需经日方同意后 方可。

  童增说:“除此之外,日方还特别提出,中方的来回机票,由日方提供资助,事关中国国格和尊严,这是我们坚决不 能同意的。另外,原本我们办下的五天签证,现在被无故改为三天,要求我们一参加完辩论,马上回国,片刻都不能在日本停 留。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的赴日签证8日就已经获得,但随后日方又加盖了签证注销章,而15日又重新给了我们赴日签证。 这种出尔反尔的态度显示,日方对此次辩论的态度非常的矛盾。一方面希望我们成为他们设置好的工具,一方面又碍于包括中 国国内以及日本多家媒体,比如说《读卖新闻》等大报纸的造势之后,活动方既定的计划一下子被打破,而置自己于骑虎难下 的境地了。办也不是,不办也不是。”

  童增再次重申:要去我们就堂堂正正的去。不然,我们绝对不会也不可能接受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

  童增的父亲对儿子暂时放弃赴日的举动非常的支持。童老先生说:这样不去,我认为是对的,不去,我们在国内其实 已经战胜了。

  童增当日表示,我们给日本人几天的时间考虑,如果他们同意妥协的话。我们再赴日。要不就换辩论地点,可以考虑 在东京以外的城市。

  21日,记者再次和童增联系。

  童增说,20日下午,日方《文艺春秋》杂志社发来传真,对中方提出的条件表示部分妥协。包括:人数上必须对等 。对于辩论的内容,中方如果认为那一部分是需要的,具有在媒体上刊登的权利。

  童增评论说:日本就是这样的,你强硬了,他就软了。

  “但是,关于中方坚持的:我们去,不是去和你搞学术研究,要去,就是带着我们中国的民间立场去的。所以一定要 在辩论当天,召开面对美、日、英、中国媒体的新闻发布会的要求,日方仍然不敢接受。”

  截止到记者发稿前,这场预先张扬的“民间外交”辩论会,仍然在日方暧昧心态和中国民间团体的强硬之间,度过它 的“预产期”。

  3月17日,英国驻华大使韩魁发爵士笑容满面地出现在重庆希尔顿酒店,庆祝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成立5周年,答 谢重庆以及西南各界人士对总领事馆工作5年来的大力支持。此行对于韩魁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仅因为他现在的驻 华大使身份,更因为5年前,他作为英国外交部的代表,出席了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的成立仪式并剪了彩。

  作为重庆第一个外国总领事馆,也是欧洲国家在西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总领事馆,当初的决策是否带来了预期的效果 ?

  5年,该是一个总结的时候了……

  大话新英伦

  ——专访英国驻华大使韩魁发

  在17日的记者招待会之前,韩魁发大使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成立5周年图片展。他笑言:“5年 前来重庆为总领事馆成立剪彩时,头发还是黑的,而现在,头发已经慢慢变得灰白了。”

  观看完图片展,在去新闻发布会现场的路上,信报记者乘机提出了“单独提几个问题”的要求,这位大使以英国绅士 特有的风度微笑着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完全没有一点高官的架子。

  关于投资:投资英国符合中国政策

  韩魁发是在2002年3月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大使的。之前,他曾先后就任过英国外交部香港司司长以及分管亚太北 部地区的外交部助理行政司长,并在香港大学学习中文两年。应该说,他对中国的情况非常了解。

  刚一就任英国驻华大使,他很快便进入角色,频频出现在中国各地,深圳、广州、天津、大连、重庆、成都等,都留 下了他的身影。除了推进中英关系以及中英双方的友好合作外,很多时候,他就像英国在中国的形象代言人,到处宣传英国的 投资环境、英国的开放以及“投资英国”。甚至在中国西部、东北等需要大量投资并正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地区,他也没有忘记 向当地的企业伸出橄榄枝。

  17日,当记者就此问题向韩魁发大使发出疑问时,他坦然地笑了笑,说:“投资英国与中国吸引外资之间并没有矛 盾!”他进一步解释,“实际上,中国政府的政策也鼓励企业早日走出去,让企业更加国际化。同时也增加他们与海外市场接 触和与国际接轨的机会。”

  因此他认为,“投资英国的行为与中国政府的政策应该说是相一致的。”

  关于文化:英国生活正在融入中国

  当中国的年轻一代坐在星巴克店里喝土耳其咖啡,用日本的MP3听韩国流行音乐,看好莱坞大片,并梦想着开上德 国跑车时,韩魁发大使认为,他们并没有彻底摆脱英国文化的影响,“实际上,英国也有特别吸引中国年轻人的地方”。

  他特别推崇英国的教育,这和以往在其他城市时一样,“对于中国青年人来说,英国的教育是最大的卖点。重庆很多 学生都把英国作为留学的首选地,他们更愿意走进英国。”据介绍,英领馆文化教育处不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且 与中国以及重庆的各类学校,包括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且,“来自重庆及中国的学校与来自英国的学校之间有着非常活 跃的联系”。

  对于2004年中国赴英留学生减少而赴美留学生增加这一事实,韩魁发大使认为,“一个年头的数字增减并不是最 重要的,重要的是英国要保持中国留学生首选地的地位。”他指出,“有一个事实我们应该注意,中国到海外留学的学生中, 去英国的最多,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其他的欧洲国家都多。所以说,英国是中国学生留学的首选地。”

  韩魁发大使表示“非常欢迎海外留学生”,“海外留学生的到来,可以增加英国学生群体的多元化”。

  而英国的足球也让韩魁发感到骄傲,说到这里时,他笑了笑,“英国的足球也很流行,年轻人特别喜欢谈论英国足球 。”韩魁发大使认为,英国的文化、英国的生活方式正在融入中国青年人的生活之中。他继续举例说,“比如英国的流行音乐 、英国的电影大片,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

  事实上,这些都得益于英国持续不断的文化推广活动。据韩魁发介绍,去年,英国在重庆以及中国的其他大城市举办 了“英国电影周”活动,以推介英国的电影文化;今年3月初,英领馆文化教育处又举办了一个大型时尚活动“英伦爱时尚” ,以宣传英国的时尚生活。

  韩魁发简历

  韩魁发,英国驻华大使,1946年1月27日出生,毕业于剑桥潘布洛克学院,主修现代和中世纪语言。

  1967年进入英国外交部工作,1968年被派往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中文,两年后进入北京英国代办处工作。19 73年至1975年,在布鲁塞尔欧盟英国常驻代表处工作两年后,又被调回英国外交部。1979年到北京担任英国驻华大 使馆政务一秘,1981年到巴黎担任英国驻法国大使馆政务一秘。两年后调任英国外交部香港司助理司长,中途任职福克兰 群岛司副司长一年,1986年正式担任香港司司长,一直到1989年调任纽约联合国英国常驻代表团政务参赞。三年后的 1992年,担任外交部助理行政司长。1996年调往华沙,任英国驻波兰大使。1998年回英国任外交部行政司司长, 2002年3月被委任为英国驻华大使。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