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控制中心揭秘:神舟1号曾在返程中出现险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5日12:07 法制日报 | ||||||||
历史将记住这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时,伴随着惊天的轰鸣,乘载着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飞船,直上苍穹。 当飞船升空277秒后,它的一切就由中国载人航天测控网的指挥控制中心掌控。从布阵三大洋的4艘“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到遍布在全国各地的陆地测控站,数以亿计的测量控制数据在这里交汇,又由这里将数以千计的指令发向太空,牵引着杨利伟和“神舟”五号
从“神舟”一号飞上太空到“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以百分之百的测控成功率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为他们记一等功。 精测妙控铺就飞天路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大漠腾空而起,飞向太空。21小时后,在地面测控系统的持续跟踪与控制下,飞船准确返回地面。作为中国载人航天测控网的“心脏”,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给世界一个精彩的亮相,并以一系列高精度的轨道控制宣告,中国已经成功掌握了载人航天飞行控制技术,并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载人航天飞控中心。 1995年,位于京城北部的指控中心周围还是一片稻田和荒地。这里没有一台载人航天测控通信设备,也没有一条测控软件语句,很多人担忧地表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会因北京中心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而推迟。 怀着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强烈使命感,中心人向一个个困难和挑战发起了冲击。 指控大楼还没建成,各种设备还没有到位,技术人员就在计算机上、在图纸上把一个个分系统建成了,成功研制出具有7000多个模块和100余万行源程序的飞行控制软件系统,制定出《测控通信系统初步实施方案》、《飞船试验组织关系》等百余套不同岗位的操作方案。 载人航天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航天测控更是要求精益求精、分秒不差,任何丝毫的差错都可能造成飞行任务的失败。对指控中心来说,更大的考验和风险伴随着“神舟”飞船的一次次飞行纷至沓来,而他们一次次用精湛技术和坚毅果敢,准确地将指令发向太空,在浩瀚天宇留下一条条绚丽的轨迹。 “神舟”一号飞船返回地面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至今仍留在许多中心人的脑海中。当飞船飞行到第14圈时,北京中心按计划向飞船发出了返回控制注入指令。 “注入失败”、“再次注入”、“失败”,总调度的声音在指控大厅里回响,每一句都扣人心弦。此时,距离实施返回制动已不足40分钟。如果不能在限定时间内把指令重新注入,飞船将可能失去控制,无法返回地面。紧急时刻,时任中心副主任、航天测控专家席政连忙从指挥席来到操控台前,指挥技术人员紧急处置。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从进行故障原因分析、测控覆盖分析到完成数据注入仿真试验,乃至提出故障处理方案,北京中心在短短的30分钟里迅速完成。席政果断决策,在飞船进入远望三号测量船的测控海域组织实施。 “注入开始”,随着北京中心总调度沉稳的口令,一串指令链飞向太空。指控大厅大屏幕上的数据随即显示,飞船执行了返回调姿、制动点火、升力控制启动等一系列太空动作,正在向地球返航。 成功了!而此时距飞船飞离航天测控网的时间已不到10秒钟。 锐意创新抢占测控技术前沿 2003年10月16日清晨,“神舟”五号飞船正在进行环绕地球的第14圈飞行,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即将返回地面。 决定飞船返回成败的4分17秒到来了。“飞船返回注入开始。”指控中心一声令下,技术人员开始了飞船的精确控制,只见他们依次实施一次调姿、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二次调姿等6项关键飞控技术操作。飞船随即建立了升力控制再入姿态,并脱离原先的轨道,按照飞控专家们的意愿,飞向祖国的怀抱。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内蒙古中部草原上的主着陆场传来的报告声打破了指控大厅里的沉静,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北京中心总工程师张渊自豪地说:“北京指控中心计算出的飞船预报落点与实际落点仅差420米,预报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器的精确返回控制技术,是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安全成功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曾经是制约我国载人航天测控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经过上千次的试验论证,指控中心的科技人员独创了返回控制参数计算与返回落点预报方法,开发了飞船返回的核心控制软件,在目标落点等计算结果的精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超过了任务总体技术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控中心在攀登载人航天测控技术高峰征途上,集智攻关、奋勇攀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进展,攻破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相继突破了测控过程可视化技术、飞行控制自动化技术、软件构件化技术、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应急救生控制技术等重大科技课题,8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世界第三个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视化测控与指挥能力、高精度实时定轨能力、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自动化计划生成能力的现代化飞行控制中心。 把青春与梦想写在太空 在北京指控中心采访,记者惊奇地发现,在这个载人航天尖端技术的高科技部门,许许多多的青年航天测控专家挑起了大梁。有一组数据显示,指控中心现任各技术室主任、副主任大多是在1984年以后的毕业生,各专业组长则全是1995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中心274个关键技术岗位上挑大梁的全是年轻同志。主要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正是这群年轻人,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将光荣与梦想书写在浩瀚的太空。 “一想到‘载人航天’这几个字,我的血液就会沸腾。”青年测控专家欧余军毫不掩饰自己对工作的热爱。他的工作就是编写航天遥控软件,让飞船“乖顺”地遨游九天,被大家称作是“离飞船最近的人”。 1995年,从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的欧余军被分配到中心软件室航天遥控岗位上,这一“硬”一“软”的差别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更加增强了他钻研航天测控知识的热情。为了尽快成为本职岗位上的行家里手,年轻的欧余军从此没有了节假日,甚至连在床上的时间都要以分钟来计算。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进行研究分析,编写的“北京中心标准化飞行器遥控软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空间飞行器的透明控制,他本人也因此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总调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岗位。从飞船发射场到陆地测控站、海上测量船,从飞船点火升空到返回着陆,成千上万条调度命令都要由总调度来下达,而且每条指令都直接关系飞行任务成败的全局。因此,总调度必须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全系统、全时段、全过程成竹在胸,并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敏捷的反应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特别是飞船一旦遇到异常情况,总调度要迅速判断和准确领会专家组的决策和意图,甚至紧急作出决断,果断下达指令,不容丝毫差错,而担任总调度师的申劲松今年也只有30岁。 截至目前,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已拥有博士生、硕士生109名,高级工程师95名,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有149项科研成果获得部委以上奖励。其中,80%的科研成果都是由35岁以下年轻科技人员取得的。 如今,北京指控中心人又投入到“神六”飞船的发射准备工作中了,祖国人民期待他们再创辉煌。高官星 杨冰 本报记者 张志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