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国军方开始选拔女航天员 力争2012年前上天(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5日14:14 法制晚报

  第八批女飞行员有望首飞太空

  空军招飞局局长隋国胜大校告诉记者,这次招收女飞行员时,扩大了招收范围,比招收第7批时增加了七个省。另外,对学员的政治、体格、心理、文化素质要求也都严于前7批
,被录取学员的高考成绩力争达到省级本科控制线。

  这批女飞行员不但承担着选拔、培养中国女航天员储备力量的任务,女飞行员的工作范围也由原来的运输机驾驶、领航、通信扩展到空中加油、空中预警、电子侦察等作战保障领域。

  相关新闻

  9名兰州女生顺利通过初试

  从本月初开始,承担空军在西北各省区招收飞行学员任务的空军招飞局兰州选拔中心里,招飞检测工作在紧张地进行中。

  招飞局兰州选拔中心主任杨守荣大校告诉记者,学员将从普通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女生中选拔。想成为飞行学员,女生们将接受116个大项、上千个小项目的航空医学健康鉴定等。

  近日,已有9名兰州女生幸运地顺利通过检测,成为西北首批“过关”的女生。来自兰州市27中学的女生杨芳激动地告诉记者:“能幸运地通过检测,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会努力争取通过复查和高考两关,争取成为中国的首飞女航天员。”

  按照规定,检测合格后,考生们还要经过政审、高考和录取前全面复查等。

  相关链接

  女航天员上太空的N种理由

  各国航天工程一般都分为三步,即飞船、太空实验室和转运站、太空站。每一步又分为三个阶段,短期、中期和长期。

  据航天医学专家透露,为使人类在探索未知空间时更好地发挥女性的优势,俄、美等国一般在每一步的中期阶段加入女航天员。

  理由一:从生理构造、心理素质来讲,女性耐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

  理由二:男女搭配在空间站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研究人员还可以探讨人类在人造密闭空间中,男女之间的对比性。

  理由三:为人类向外星球迁移、生存作基础性探索,如人类在太空中生育,培养适应特殊环境的人,如人类在其他星球的生存、繁殖能力。

  世界首位女航天员1963年进入太空

  从世界上各科技发达国家来看,大部分都是男航天员进入太空后,很快就将女航天员送上太空。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飞船升入太空,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第一位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也驾驶“东方6号”飞船进入太空,与在其之前两天前入轨的“东方5号”飞船完成了太空编队飞行。  特约记者 李洪春 魏军  本报记者 谭克华

  女航天员选拔已迫在眉睫 为尽快实现首飞目标 有关部门表示女航天员选拔可用“超常手段”

  目前,我国女航天员选拔工作已迫在眉睫。虽然,第8批女飞行员承担着从中选拔航天员的重任,但她们还要接受长期的培训考验,能否最终首飞太空还不能下定论。为了尽快实现首飞目标,空军有关部门还建议:可采取在普通高校以及军队院校的二年级女生中选拔等“超常手段”,培养第一批女航天员。

  手段一:

  在普通高校和军队院校理工类本科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女飞行学员。这样既提高了选拔对象的学历层次,又能按照航天员的体格、心理素质、科技知识等素质要求来选拔,且招收对象年龄在20至21岁,经过5年的航空飞行和航天员训练,年龄在25至26岁,正是女性最佳的飞行年龄。

  手段二:

  培训模式套用培养男飞行员的办法。即用两年时间完成政治、军事基础训练、体能训练、 航空理论学习和初、高教机的训练。今年6月进入空军航空大学,2007年6月毕业。考虑到男、 女飞行员、航天员在飞机、飞船中要配合完成任务、共同工作、生活的特点,在培中采取男、女混训的模式。

  手段三:

  每批招收女飞行学员人数75至80人,全程跟踪选拔高素质女航天员。女飞行员在空军航空大学学习飞行技术期间,有关部门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女飞行员进行全程跟踪选拔,在其毕业时确定女航天员人选,转入总装航天大队进行航天员培训,经过3年的航天员系统培训后,承担女航天员的首飞任务。

[上一页]  [1]  [2]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