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苦味之冠”苦瓜的前世今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5日17:22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讲究味觉的饮食,如同未经恋爱的婚姻。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中国人之吃饭,味道为至尊价值,“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最高的裁判”。人们在厌倦了鸡鸭鱼肉的脂腻之后夹上筷端的苦蔬,有清苦之香,无倒胃之弊,何乐而不为?

  苦味植物由南向北传播

  苦味植物有着其特殊的地理迁移和传播的自然历程。苦味植物的地理分布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那就是最早都分布于中国南方。在广阔的时空中,它们大致都是由南向北传播,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苦”味食品很多源于南方,南方气候燥热,而“苦”能够“清热去火”,人们在饮食上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带有“苦味”的食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生克关系也说明,南方在五行上属火,在五味上聚苦,在五色上属赤,这是“苦”根源于南方的有力佐证。

  苦丁茶、苦荞麦、苦瓜这三样苦味食品就很有代表性。它们的地理分布、传播及历史渊源,可以有力地证明苦味食品上下数千年、纵横数千里的南北大迁移。

  蔬果之王“君子菜”

  苦味瓜蔬常产自山岙野泽甚至家前屋后,四时有序,八节常青,一般不会让人产生“苦寻不遇”的心结。苦瓜便是这类食品的代表。苦瓜疙疙瘩瘩,外表丑陋,却碧翠透明,味道虽苦,可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被美食家誉为“君子菜”。另外,民间还俗称其为“蔬果之王”,并誉之为“苦味之冠”。作为盛暑厌食时的开味妙品,苦瓜同中国人的脾胃一拍即合,属于真心拥护,视为知己。

  苦瓜又叫癞葡萄、锦荔枝、凉瓜、红羊等,在全世界共有40余个品种。由于果实表面长有奇特的瘤皱,果实内含有苦瓜甙,具有一种特殊的苦味而得名。

  而苦瓜还可做更为丰富的菜肴,如金钱苦瓜、苦瓜牛肉、虾胶酿苦瓜、苦瓜焖黄鱼等。广州在夏季用苦瓜作为煮凉茶的原料之一。据说广西壮族还有一道名菜蚂蚁炒苦瓜。南京的苦瓜粥,用苦瓜丁、粳米、冰糖熬成,美味无比。另外,湖北等地有鲜榨苦瓜汁这种饮料。

  明初由郑和引入中国

  苦瓜原产于印度东部,17世纪传入欧洲,多作观赏植物栽培。大约在明代初期传入我国。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三保太监郑和奉圣旨建造楼船62艘,从南京出发,七下南洋,最远到过非洲东岸,传播中国文化,交流中外物产,国威远扬。据明代费信著《星槎胜览》记载,三保太监当时带去许多蔬菜、菜种以及鱼肉之类,也带回不少当时大多数国人闻所未闻的稀罕物种,如燕窝、鱼翅、爪哇的水果———榴莲等;另外“有一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时,其臭如烂蒜;剖开如囊,味如酥油,香甜可口。”这种“一等瓜”即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苦瓜。郑和带回的苦瓜,使中国饮食文化多了一道别有风味的菜肴。

  据报道,苏州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出海口,苦瓜的日批发量一度达到20吨。几百年间,苏州作为商贾集散地,官僚回归林下的休憩所,资产者金屋藏娇的藏春坞,豪绅一掷千金的游乐场,苏帮菜肴应运而生,与京、粤、川、扬等各帮分庭抗礼。作为美食家的王国,精致细腻的苏州人向来注重饮食,苏帮菜口味偏甜,苦瓜却如此受宠,更可见苦味食品的普及程度了。

  明代徐光启1639年撰写的《农政全书》中也提到南方人喜食苦瓜。苦瓜性味苦、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清心明目、益气壮阳、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史料中有关于其可以治疗消渴症的记载,在15世纪被引入后很快就风行华土。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苦瓜开始向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迁移,以夏季栽培为主。但华北地区栽培苦瓜的历史并不长。

  苦瓜文化源远流长

  印度、日本和东南亚栽培苦瓜的历史相对悠久,而以日本对苦瓜的研究成果最多。追根溯源,日本的苦瓜引自中国。现在,尤其是在相对独立的日本冲绳诸岛(属“琉球群岛”,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苦瓜成为当地人不可或缺的蔬果。其实在饮食方面,冲绳的不少作物、蔬果(如苦瓜、山药、甘薯、甘蕉、冬瓜)都是在这几百年内从中国引进的。

  苦瓜茎、叶、花和果实都显奇特,可作为观赏植物栽培,但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一般作为蔬菜栽培。近年来苦瓜则成为美化庭院立体栽培的品种,发挥了它的观赏与食用相结合的价值。

  甜是婴儿最初的滋味记忆,洋溢着宁静和安详,而苦则寓示着一个人一生的风雨历练,蕴含着创痛和省思。苦涩的感觉众口相传,千万里也会找到你,经由味蕾的提示,帮你补齐人生的滋味。(据《中国国家地理》)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