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曾培炎:首钢搬迁新址--河北曹妃甸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5日21:50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3月25日消息(记者刘振宇)3 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首钢召开现场会。他强调,首钢搬迁调整是改善首都环境质量,调整首都产业结构,实现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各有关方面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搬迁调整工作如期进行。

  曾培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琪,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和国务院有关
部门负责人陪同下,先后考察了首钢炼钢厂三号高炉、第三炼钢厂、中厚板厂,并听取了汇报。

  曾培炎说,首钢有着80多年历史,为国家建设和北京市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了保护环境,首钢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污染,但仍难以满足奥运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首钢每年固体颗粒物排放达1.8万吨,占全市工业排放的40%以上,对环境保护造成很大压力。同时,北京水资源短缺,交通运输压力目益加剧,企业长远发展也受到了制约。

  曾培炎说,不久前,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了适应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定位,以及建设新北京、新奥运对环境的要求,国务院最近又批准了北京市关于首钢搬迁调整的方案,决定在河北曹妃甸建设新的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同时在北京建设冷轧薄板项目。这一重大决策,将有利于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全国钢铁行业结构和地区布局调整,有利于首钢在新的起点上更快更好的发展。

  曾培炎强调,首钢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做到产量压缩到位、搬迁建设到位、结构调整到位、环境治理到位。他要求,一是要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方案,分阶段压缩北京钢铁冶炼生产能力,到2007 年底减产 4001 万吨,到2010年底全部停产。二是北京市要抓住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三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把新厂建设成技术装备先进、能源资源消耗水平低、环保效果好、经济效益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南端产品基地。同时,首钢新厂建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并带动国内冶金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四是北京市、河北省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强协调,搞好服务,为搬迁调整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要勤俭节约,艰苦创业,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建设,推进社会化服务。五是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妥善安排企业富余人员。六是要加强领导,充分支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确保搬迁调整稳定有序地进行主。

  首钢简介

  首钢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解放后首钢获得了新生,1958年建起了我国第一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揭开了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在我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二号高炉使用37项国内外先进技术,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改革开放以来,首钢获得了巨大发展,1994年钢产量达到824万吨,列当年全国第一位;同时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集团以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公司、新钢公司、高新技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建工集团、军工集团、实业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4家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1979年到2002年,首钢累计向国家上交利税费333亿元。2002年首钢资产总额475亿元,集团销售收入385.5亿元,钢铁业实现利润8.26亿元;在北京地区社会贡献总额71亿元,工业增加值61亿元;集团职工人数15.6万人。

  首钢的发展目标是面对新世纪,建设新首钢,全面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大力发展现代机械制造业、新型建材和建筑业、电子产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积极发展首钢的海外事业。通过创新创业,为首钢的大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和人才建设基础。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王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