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西方现代戏剧对中国的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6日06:55 光明网

  郭继德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现代戏剧、特别是现代派和后现代派戏剧在我国的传播,对当时还比较保守的中国戏剧产生了冲击,从而推动了中国戏剧的发展。

  荒诞派戏剧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兴起于法国,随后波及到英美等西方国家,一度甚为
盛行。它是“二战”后,西方令人感到绝望的社会现实在戏剧舞台上的反映,对传统戏剧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突破。它的拓荒者贝克特、尤涅斯库、阿达莫夫、热内,以及稍后的英国品特和美国阿尔比等剧作家,受萨特和加缪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在剧作中描写人生存在的痛苦,人生的“荒诞不经,毫无意义”,展示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鸿沟”,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生历程中的“荒诞性”、“悲剧性”。最有影响的荒诞剧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等。这类作品的主题隐晦,像《等待戈多》,是在公演四年之后才首先在一批“囚犯”观众中找到“知音”,开始理解其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荒诞剧中人物形象常被淡化,塑造的多是“群体人物”形象,以展示其普遍意义;剧中故事不连贯,时间的连贯性和空间被打破了,舞台道具的作用加强了,语言的作用贬值了。总之突破了传统戏剧的模式,一时成为西方戏剧的时尚。

  中国戏剧家协会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编印《外国戏剧资料》,专门介绍西方戏剧。1979年第四期登载了萧曼的《荒诞派戏剧及其代表作家尤涅斯库》,介绍了荒诞派戏剧的兴起和主要特点,还附了一些荒诞剧演出照片,让人颇开眼界。上海译文出版社也于1980年12月出版了《荒诞派戏剧集》,朱虹同志在出版前言中,论述了荒诞派戏剧的特点、产生的哲学思想背景,以及对品特和阿尔比等人剧作的影响。其中收入了施咸荣译的《等待戈多》和《送菜升降机》,梅绍武和屠珍译的《阿麦迪或脱身术》,郑启吟译的《动物园的故事》。这些形式新颖的作品,顿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报刊频见评论荒诞派戏剧的文章,其中也包括笔者写的《荒诞中的真实,梦魇中的现实》等几篇。1992年,刘国彬翻译出版了荒诞剧的经典学术著作——艾斯林的《荒诞派戏剧》;1996年,黄晋凯主编的《荒诞派戏剧》出版。这些表明,我国学者对荒诞派戏剧的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深入。

  早在80年代初期,我国一些剧作家就开始了模仿荒诞剧的创作和演出,如费春放和孙惠柱的《中国梦》,魏明伦的《潘金莲》等,都或多或少具有荒诞剧的某些特征。曾有消息说,沙叶新“一部用荒诞手法表现的话剧新作《孔子、耶稣和连侬》即将出世”,但迄今似未见到。当时震动和争议最大的,当属《潘金莲》一剧。该剧本登载在1986年第二期《戏剧与电影》上,首先由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公演,作者魏明伦一再表明这是一出“荒诞川剧”。但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出“假荒诞剧”,笔者读了剧本之后也有同感。马丁·艾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强调,荒诞派剧作家是“干脆放弃理性手法和推理思维的情况下,来试图表达人生的无意义感和人生理性匮乏”,即用荒诞派的形式表达荒诞的现实,是荒诞戏剧的核心和实质。而魏明伦在《潘金莲》一剧中,只是用荒诞形式揭示了一种“合理内核”,即理性主题,为潘金莲这个公认的反面人物“翻案”。他称自己的剧作是荒诞派,并引以为自豪。这跟西方剧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公开声称自己的剧作是荒诞剧大相径庭。1981年笔者在纽约市访问美国“头号”荒诞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时,曾问过他对“荒诞剧”提法的看法,他毫不犹豫地指出“那是个荒唐的提法”,并对评论家称他是荒诞剧作家感到“恼羞成怒”。这表明中西方剧作家,对荒诞剧的理解和态度有明显的不同。

  随着荒诞派戏剧奠基人贝克特等人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便渐渐偃旗息鼓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巴黎是荒诞戏剧诞生地,在那里《秃头歌女》仍然“常演不衰”。2000年初,北京“人艺”也上演了荒诞剧《非常麻将》,表明荒诞剧在中国的影响依然存在。

  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文艺思潮,对世界戏剧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同时,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戏剧,在西方剧坛的稳固地位也不是轻易被撼动的。其标志就是新近去世的、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密勒戏剧创作的成就。密勒剧作,贴近现实,洞察力敏锐,又有其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当今世界剧坛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最早介绍阿瑟·密勒的学者是梅绍武先生,他在60年代初就撰文介绍了密勒早期的六个剧本,后来陆续翻译了密勒的一些剧本,并选收了陈良廷译的《推销员之死》和笔者译的《回忆两个星期一》和《堕落之后》,共六个剧本合集出版。1980年春曹禺先生访问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做“现代中国戏剧”报告时,阿瑟·密勒是主持人。此后双方联系日益增多。继曹禺的《北京人》在哥伦比亚大学上演之后,1981年秋,黄佐临先生在上海导演了密勒的一部反对“政治迫害”的力作《炼狱》(海报上名为《萨勒姆的女巫》)。此剧是梅绍武译的,他还把笔者的一篇评论文章要去参考。至于密勒最重要的力作《推销员之死》,1980年时曹禺就有意引进,经过努力,笔者也从中促进,到了1983年春天,密勒终于来到北京导演了该剧。时由英若诚任副导演兼演主人公威利·洛曼,朱琳演琳达,中文本是英若诚译的。该剧于5月初由北京“人艺”公演后引起很大反响。密勒回国后便出版了《“推销员”在北京》一书。笔者组译的《阿瑟·密勒论戏剧》一书也于1986年6月出版,密勒为该书中文版撰写了前言。后来密勒又为梅绍武组译的《阿瑟·密勒剧作选》写了前言,并登在1991年第3期《世界文学》上,同期杂志上还登了梅绍武摘译的密勒的传记《时间的曲线》。

  密勒是当代西方剧坛上现实主义戏剧及社会问题剧作家的一个重要典型,考察西方现代戏剧,绝不能忽视其影响,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都很重视对密勒戏剧创作的研究,笔者也在撰写《密勒研究》一书。与此同时,我国对西方现代派戏剧的研究也在深入,不仅继续上演了一些西方现代派剧目,而且出版了一批评论文章及研究专著。其中比较系统介绍现代戏剧流派的,诸如《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和《外国当代剧作选》等,均较有影响。(来源:中华读书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