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京市头两月经济指标创全省“三个第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6日08:16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记者 宋广玉 刘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出口总额增幅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三项指标均排名全省第一,2005年经济开局头两个月,南京经济发展就呈现快速良好发展势头。在市统计局昨天最新发布的今年1至2月份统计数据中,我市富民指标、消费指标、出口指标等成为头两个月全市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亮点,在这些亮点背后,百姓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南京人收入增长全省最快

  市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今年1至2月,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63.7元,这个数字比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出627.7元(全省为2636元),同比增长达到42.4%,增幅位列全省第一。市民收入的增长成为推动消费市场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统计数据还显示,1至2月,我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66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五分之一(全省839.2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同样位居全省第一。调查显示,在八大类消费性支出中,我市居民在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医疗保健类、教育文化服务类、居住类杂项商品、服务类方面的消费增幅快速上升,除医疗保健类外,其他几项增幅都超过40%,而过去占主导的食品类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例相应下降。对此,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启国教授认为,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全省领先,作为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商贸中心,其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年来的强劲增长,一方面说明南京对周边地区消费的集聚和扩散范围扩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民富裕程度的提高,而消费结构的悄然变化,成为拉动我市消费市场升级的重要因素。据市统计局有关人士介绍,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已占据了我市市场销售的半壁江山,成为拉动我市消费品零售额上升的重要力量。1至2月份,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71.73亿元,同比增长24.1%,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达49.9%。

  出口拉动能量十足

  我市企业还积极在国际市场“攻城拔寨”。据统计,今年1至2月,我市出口总额为19.06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强(全省73.22亿美元),同比增长72.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在出口总额中,工业出口增长强劲,累计完成72.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4%;三资企业贡献最大,累计出口7.8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4%。市统计局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出口总额增幅全省第一,是南京自2001年以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结果,说明南京这几年外向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已经具有较强的商品生产和出口能力。出口劲增带来了我市相关产业链条的景气,对刺激我市经济总量增长和职工工资性收入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南京人“家底”更加殷实

  作为全市“家底”的财政金融盘子今年以来出现稳步增长势头,统计数据显示,1至2月,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8.56亿元,同比增长20.3%。截至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496.86亿元,与年初相比稳中有升。据分析,与居民收入40%以上的增幅相比,南京金融机构储蓄上涨不快,说明南京人在消费和投资方面的支出远远超出同期储蓄,其主要原因除了受到银行储蓄低利率影响,还包括南京创业环境进一步宽松,市民个人投资渠道更加广泛,这一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京人对未来个人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乐观预期。

  去年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全省排名第一

  江苏省劳动统计年报资料还显示,2004年,我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全省最高,为26063元,增长17.5%。而在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性收入比重最大,经营性收入增幅最大。唐启国认为,除了工资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外,经营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他建议我市应该加强对市民的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通过提高经营性收入,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收入和消费是良性互动的,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我市的消费市场也会随之更加活跃。(编辑 五木)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