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华盛顿邮报》总编:中国发展决定地球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6日14:57 人民网

  《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最富有影响力的主流报纸之一,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舆论具有重大影响力。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华盛顿邮报》如何看待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美国国际形象的变化?“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对媒体百般打压。在水门事件中名声大噪的《华盛顿邮报》如何应对来自政府的重重压力?随着《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报先后惊曝造假丑闻以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节目主持人丹·拉瑟因报道布什兵役记录失误而黯然辞职,有人预言长期占据垄断地位的美国自由派主流媒体开始
走向衰败。《华盛顿邮报》如何看待这一预言以及它自己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美国各大主流媒体极尽妖魔化中国之能事。如今,《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的报道是否还戴着有色眼镜?

  带着这些问题,人民网驻美国记者唐勇日前对《华盛顿邮报》总编辑菲利普·贝内特进行了独家采访。

  “民主可以有很多种定义”

  记者:根据多项民意调查,伊拉克战争后,世界许多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国在内)对美国现在的外交做法都感到不满,美国的国际形象可以说一落千丈。作为美国一家权威主流媒体的总编辑,您如何看待目前在世界上蓬勃兴起的反美浪潮?

  贝内特:美国的国际形象跟它的外交政策,尤其是美国政府对伊拉克和中东的政策直接相关。“9·11”事件过后,布什政府在外交上改变了与同盟国协商的传统,搞起了单边主义。在很多重大外交问题上,布什政府都不再跟盟国商量,也不愿意在外交上与别国达成妥协,而是只考虑美国自己的利益。布什的做法甚至在美国与盟国的关系中也制造了深深的裂痕。因此很自然,美国的形象在海外特别是在美国的盟国会跌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中国读者必须看到,美国的形象不是单一的,美国政府的形象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尽管全世界许多人都对布什政府不满,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对美国文化的热情。包括电影、音乐等在内,美国文化今天在全世界依然大行其道。美国电影风靡世界,相信在中国很多城市都看得到。互联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借助互联网,美国英语在全世界达到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所以,美国的国际形象实在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其中包含了许多极其复杂的力量。如果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美国的国际形象,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记者:布什政府把民主和自由的旗帜举得很高。但全世界许多人都对美国推行民主背后的动机表示怀疑,认为美国很虚伪,表面上打着民主的旗号,实际上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您认为呢?

  贝内特:布什政府相信,在促进自由民主与实现美国自身利益之间并没有不可克服的矛盾。他们坚信,在世界上促进民主,会使得其它国家对美国更加友好,从而更加符合美国自身的利益。

  但环顾世界,你会发现,布什政府并未在全世界不同地区推行相同的民主标准。美国是巴基斯坦和沙特的盟国,但这两个国家显然都不是民主国家。美国与中国保持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但中国也还不是一个民主国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你可以把美国在全世界推行民主称为虚伪,或者冠以任何你认为合适的标签。

  美国政府在口头上宣称要在全世界推行民主,但在实际行动上做的又是另外一套。布什总统在就职典礼中曾经大张旗鼓地宣称要在全世界推行民主和自由,并把它作为第二任期的第一要务。但就职典礼刚过了一天,布什的立场就出现了倒退。他在另外一个场合解释说,传播自由和民主只是美国政府的长远目标,而不是目前即将实行的政策。在处理外交问题时,理想主义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认为,迄今为止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仍然在布什政府的外交决策中占据主要地位。

  记者:美国政府一直认为,美国的民主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您认为呢?

  贝内特:民主可以有很多种定义。作为一名中国记者,我想你一定有你本人对民主的定义,而这个定义是跟中国的历史和你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相符合的。我也有我自己对民主的定义。世界上其它国家也有它们自己关于民主的定义。

  让我举个例子。在某种意义上讲,民主就是让大多数人当家作主,但民主同时也意味着少数人的权利得到保护。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民主是我们能够想得到的所有制度中相对说来最不糟糕的一个。”言下之意,民主从来就不是完美的,民主制度本身也有很多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美国的民主制度就面临很多内在的矛盾、挑战和冲突。所以,民主从来就不是拯救国家的灵丹妙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将坏事都变成好事。民主有它本身固有的利弊优劣。

  记者:那么您认为美国应该领导这个世界吗?

  贝内特:不,我不认为美国或者任何其他国家应当领导这个世界。很难想像,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或者一群人能够领导其它国家。让某一个国家来领导世界是非常不健康的。其它国家的人民或许想与某个大国建立良好关系,或者向它学习有益的经验,但他们都不希望被一个外国领导。

  当今世界是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走过来的。对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危害和缺陷,全世界都已经看得很清楚。有人说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要领导世界,并把美国自己的利益置于其它国家的利益之上。假如这一判断属实,那么这个世界肯定将迎来一个痛苦不堪的未来。

  “我们未能对政府的说法保持足够的怀疑”

  记者: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是美国人自己用选票选择的。而媒体号称是美国“第四权力”和“无冕之王”,对美国民众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您认为,在美国外交政策出台过程中,美国主流媒体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贝内特:我认为《华盛顿邮报》的作用就是监督政府,使其对自己做出的所有决策负责。表现在国际新闻的报道上也是如此。《华盛顿邮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设立了一个记者站。我们驻巴格达记者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通过从前线发回的报道告诉读者布什政府想极力隐瞒的东西。比如,布什政府老说民主在伊拉克取得进展,但我们的记者通过独立的调查报道告诉读者,事情的真相远比布什政府所说的要复杂。

  通常,这样的报道会跟政府发生冲突。我们经常面临来自政府的巨大压力。布什政府老是批评我们,说我们的报道跟他们说的不符。我们并没有屈服于政府的压力。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正是为了履行美国媒体的基本功能。

  当然,我们也并非无所不能。在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的问题上,《华盛顿邮报》也有它自己的局限性。现在的美国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正全面倒退,很多事情都变得越来越偷偷摸摸,对新闻界也越来越不友好,记者在获取有关政府的内幕新闻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目前我们所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跟政府做斗争,力争获得对许多重要信息的知情权。我们认为这些信息应该是美国公众了解的。这些工作花去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记者:这一切都是因为“9·11”事件造成的?

  贝内特:的确,“9·11”事件之后,涉及到美国国家安全的许多政府信息现在都成了国家机密。在全美所有主流大报中,《华盛顿邮报》去年第一个在显著位置刊登了美军在伊拉克虐待俘虏的照片,揭露了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丑闻。搞到这些照片非常困难,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所以这对《华盛顿邮报》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美国政府当然非常不满,认为我们小题大做。我们总是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记者多做一些这样的报道。

  记者:但我的感觉依然是:《华盛顿邮报》似乎不如过去那样敢作敢为了。《华盛顿邮报》去年8月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自曝家丑的文章,对该报在有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的报道进行了沉痛的反思。执行总编辑莱昂纳德·唐尼(注:在《华盛顿邮报》,执行总编辑高于总编辑)亲自对读者道歉,认为《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报道有些失衡,对反战的少数派关注得远远不够。《华盛顿邮报》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贝内特:我认为有必要先向中国读者解释一下《华盛顿邮报》的编辑部运作体制。在《华盛顿邮报》,编辑部分为社论评论部和新闻制作部,这两个部门相互独立。作为总编辑,我只能管新闻制作部,管不了社论评论部。的确,在伊拉克战争打响前,《华盛顿邮报》的大多数社论和评论都支持攻打伊拉克,但这对该报的新闻制作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当然,在伊拉克的报道上,我们新闻制作部门也有值得检讨的地方。布什政府一直宣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我们未能对政府的说法保持足够的怀疑,而是一再重复报道美国政府的声音。我们的记者未能在这个问题上深挖下去,以便找到证据来挑战政府的观点。这一点就是唐尼向读者道歉的地方。

  正如你所说,我们不够敢作敢为,以致未能大胆挑战政府的说法。当然,《华盛顿邮报》派驻伊拉克的记者也不可能通过独立的新闻调查来验证伊拉克到底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紧密跟踪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的行踪,他们不失为验证美国政府的说法是否成立的一个有效途径。但遗憾的是,在伊拉克战争打响前,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的观点跟布什政府已经相当接近,即认为伊拉克很有可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们当然也只好报道联合国的观点。

  由此可以充分说明,要在类似有关国家安全的报道中搞到事情的真相,简直比登天还难。不过通过伊拉克战争前后的报道,我们得到了一些经验教训。我们知道,我们的胆子的确应该更大一些。

  [1]  [2]  [下一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