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北京篇:从经济中心到宜居城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7日10:57 中国广播网 | ||||||||
中广网北京3月27日消息北京时间26日下午3点30分,尽管这个时间不是上下班高峰,但自从汽车驶上北京西二环路以后,几乎是一步一挪地蹭着往前走,33岁的出租司机李国昌说,开了5年出租,他对这种现象早已习以为常了。 从早堵到晚,没有不堵的时候。车多人多路况也不好。都不愿从这走,没办法。
“开车没有骑车快,坐车没有走路快”一位来京旅客用这句话来形容他对北京城的一个印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车龙不分时段地在宽阔的道路上蠕动,这样的景观让北京人烦累而无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持续数十年的老城里外建新城,来自五十年代苏联模式的大环套小环摊大饼的交通路网设置,使高峰时节北京五分之一以上的路口严重拥堵。 北京市交委副主任刘小明: “北京的公交密集度是全国最高的,但满意度很低。如何缓堵?根本上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过去一看堵了就拓宽,拓完一看更堵。其实是体系上的失衡。” 交通拥堵,仅仅是北京城市建设困境的一个侧面。统计显示,目前北京二环内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要比其他世界特大城市多近8000人。城市中心区功能的过度聚集,更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难以根本改变,医院、机关、学校等公用机构基本都在三环以内,农村居民就医难、求学难、就业难。人口、资源、交通,种种压力不断叠加,让北京城气喘嘘嘘,不堪重负!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瓶颈,急待破题! 北京建设走出瓶颈只有一条路:用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城建思想,统筹发展,科学定位。刚刚通过国务院审查的北京市新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把新理念绘成蓝图。根据规划,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定位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陈刚: “如果我们说不清哪些地方可以搞什么样建设,安排什么样的项目。那可以换个角度考虑,哪些地区是不能搞建设。这个命题的提出是发展思路,发展横式,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必须依据环境承载能力来确定我们的发展目标。” 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新规划对北京空间布局进行重大调整,过去“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将变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通州、顺义等地强化“东部发展带”,疏导首都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向;昌平、延庆等地整合“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同时,建设中关村高科技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等多个城市职能中心。 根据这个规划,未来几年,北京将建设几个适合50万以上人口的新型卫星城。这些新城镇的最显著的特点是都要有产业支撑,就业、医院、学校、商场、邮局、餐饮等配套设备一应俱全。到2020年,北京中心地区人口规模将争取从现在的650万调减到540万。 新纲要不提“经济中心”,反推“宜居城市”,这个变化,相当引人注目。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陈刚: “北京率先提出宜居城市的目标,至少包括四个方面。是构成合谐社会的四个方面。第一是健康的环境,二是便接的服务,三是尽量多的就业,在产业发展上突出北京发展的产业,服务业,现代制造,高新技术。四是安全的城市,重点关注运营安全。突出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应对现代灾害方面。” 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做出批复,同意首钢搬到河北曹妃甸。 搬迁首钢,是首都职能重新准确定位的体现,需要的是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这份决心的背后,是首善之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城市未来。来源:责编:肖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