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日关键词张衡生之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02:49 京华时报

  作者: 来源:新 闻 车祸伤者路边挣扎5天离世

  据《中国青年报》3月24日报道,3月7日晚,行走在107国道1723界碑处的湖南衡阳人张衡生被一辆疾驰的摩托车撞伤。当地村民先后拨打电话与湘潭县110指挥中心、湘潭县交警大队、茶恩寺镇派出所、茶恩寺镇民政所取得联系,均无人过问。

  张衡生双腿骨折,右脚肿大,左脚开裂,但伤不致死。拖着鲜血淋漓的双腿,他爬到了30米外的稻田里喝水。村民将他扶到路边树下,给他换上衣服,盖上茅草,送来食物,沉默寡言的张衡生总是以一句“谢谢你啊”作为回报。此后五天内,始终没有任何部门过问此事。3月12日清晨,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中,张衡生冻死在路边。

  3月22日,死者家属已将漠视生命的政府职能部门告上了法庭。直 评 谁该为张衡生之死负责

  去过草原、雪域等人烟稀少地区的游客,会感觉那里的人们特别朴实,对陌生人很愿意提供帮助。这种朴实其实来源于人类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在荒凉的地方,公权力进行有效的管理困难较大,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劣,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难以达到。在这种情况下,人要想在大自然中生存,必须互相帮助。沙漠里的人吃完西瓜后,把瓜皮残留有瓤的一面朝下放在地表,让其水分蒸发的速度达到最慢,留给水已经喝完了的后来者———因为如果不对一个面临死亡的人施以援手,下一个倒毙在路旁的也许就是你自己。

  有人说越是文明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地区,似乎越是人心不古,不如偏远之地的居民善良热情。我认为人心不古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网络发达,这里的政府管理更有效,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公众已经纳税供养了公务人员,专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也就是说,老百姓交纳的税包括雇用那些政府部门的人替自己做好事。因为出于道义的援救行为固然重要,但这样的行为专业化程度、工作效率都比不上训练有素、高度组织化的部门。比如说一些没钱、文化程度不高的乡民搭救张衡生,肯定不如警察用汽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更便捷有效。

  在这种情况下,村民们用电话通知有关部门、给受伤的张衡生送来雨衣和食物,已经非常仁义,值得赞许了。张衡生因交通事故而受伤,对他要提供的帮助不仅仅是普通的救助,还包括查出肇事者、追究相关人的责任等等。显然,这一切已经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能力和责任。村民们想依靠自己用钱养着的政府职能部门,这天经地义,他们有理由相信当地职能部门有搭救张衡生的能力,也有这样的责任。对这些乡民,我们不能太过于苛求。摘编自《南方都市报》3月26日文/十年砍柴求是 农村也应设救助站

  关于谁应该对“张衡生事件”负责的讨论,短时间内并不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这有待于司法部门的调查。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一个并不严重的事故何以把张衡生置于死地?暂时抛开张衡生的伤是否由交通事故造成,就考虑一个公民在无亲无友的地方由于意外造成了身体伤害,他难道就只能等死吗?这需要对我们的社会救助体系,特别是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进行反思。

  首先,如果这个事故发生在城市里,结果未必会是这样。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全国县级以上城市都成立了救助站。像张衡生这样“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的人员,显然属于被救助对象。但在广大农村,却没有设立类似救助站的救助机构。在“张衡生事件”中,的确有村民想收留他,但“如果他万一死了,到时可就说不清了”,不能怪村民,这确实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风险规避。正是“县级以上”留下的制度漏洞,把张衡生生存的希望降低了一大半。

  在农村,由于没有救助站,救助的职能分散在派出所、民政等各个部门,发生事情时,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诿。为什么农村不成立救助站呢?“没钱”,这是一个大多数人会给出的理由。确实,中国农村是比较穷,但救助制度具有很大的紧迫性,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命尊严。因此,迅速建立一个覆盖城乡的、统一的“救助站”制度,是“张衡生事件”带给我们的警示。

  其次,即使退一步,在农村没有救助站现实下,张衡生也还不至于被置于死地。我们看到,在这个事件发生的5天中,有不少村民向他伸出过援助之手,但遗憾的是,都援助得不彻底。这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背后还有它的制度原因。

  其实,对于村民来说,还有一个应该人人都能想到的选择———送往医院。但他们没有。村民的说法是“怕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死了”。其实村民们最担心的是:送去医院了,医药费谁来出?在我国的医疗体制下,农民连自己都看不起病,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当然更慷慨不起。在农村,虽然已经开始建立医疗救助体系,但这个体系只面向已被确认为救助对象的人。而当张衡生突然发生医疗需求却又无力支付时,医疗救助体系是不向他敞开的。医院如果做了这样的善事,就会“后患无穷”。

  为此,笔者建议政府向部分医院拨一笔应急救治基金,专门用于这种突发医疗需求,从制度上鼓励人们帮助需要急救医疗的人。编自《中国青年报》3月26日文/王列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