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决策——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05:12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开栏的话: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也是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基本指针。

  伟大的理论催生伟大的实践,今日四川活跃着实干者的身影。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出实招、办实事的典型层出不穷。

  为全面反映这些鲜活的实践,及时记录其间的深思与敏行、探索与经验,本报从即日起推出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贯穿全年的大型主题报道《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四川新跨越》。报道将以“城乡协调发展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篇”陆续推出。今日刊发“城乡协调发展篇”的第一组报道。敬请垂注。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杜甫的笔下,“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在张艺谋的镜头中,“来了就不想离开”。

  这是一座特殊的城市。经济总量,四川三分天下有其一;战略定位,国务院定为西南的“三中心两枢纽”。

  党的十六大,描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蓝图,也把一道考题留给这座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锁定何时?

  2010年———这是成都的答案,比全国的时间表提前10年,在全省做到“率先”。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答案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要把农民兄弟拉入工业文明,拉入现代化!”

  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成都在思考: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已经持续多年,这样的速度还有多大的可持续性?

  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沿着市中区、近中郊区、远郊三个圈层一路看去,递减的不只是城市化率,更有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活跃度。即使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新都、温江等近中郊区,城市化率也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比东部发达地区,成都的工业化、城市化滞后明显。几组数字凸现城乡间的失调:中心城区(及卫星城)与远郊区人口大致相当,前者的GDP却是后者的2.7倍;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镇,城镇居民的卫生费用是农民的3倍;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高达13.7万平方米;在许多乡镇,文化设施几乎为零……

  虽然历经改革开放20多年的稳步发展,成都农民收入仍大大低于城镇居民,且差距在继续拉大:1985年,二者之比为1:2.06;2003年,变成1:2.66。

  按照全面小康的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起码要达到6000元。2003年时,成都的这一指标是3655元。要在2010年达标,余下7年的年均增长不能低于9%,而2001年以来,实际增幅只有7%左右。在部分丘陵地区,靠天吃饭的窘境仍没有改变。遇到天灾人祸,部分农民甚至有返贫之虞。

  再说,全面小康还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居住质量等10多个指标。这些方面,成都的差距更大。

  城乡差别大,发展谈不上全面。二元结构不破,协调、可持续无从说起。

  思考对策,一个规律让决策者心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左右,正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机遇期。2003年的成都,正站在这样的关口。

  站在这样的关口,同时进入决策者视野的还有两个“不是”。其一,城市化不是“造城风”,离开就业、社保等多方支撑,即使建起城镇,农民未必愿来,来了也留不住,更遑论要致富。其二,城市化不是“占地风”。摊大饼式地滥占耕地,于城无益,于乡有害。

  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平台上,在“三个转变”的进程中,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削减城乡落差?

  “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对全市干部说:“我们要把农民兄弟拉入工业文明,拉入现代化!”

  2004年2月10日,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一项事关成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

  农民成为市民,改变的不仅是自身的身份和命运,还有长期以来壁垒森严的城乡分割

  最先领令探路的,是双流、郫县等5区县。时间是2003年3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为什么效果不佳?”成都市的决策者在反思。

  采访中,他们提到一组数字:1991年以来,仅双流县华阳镇就有21104名农民失去土地,在整个成都,这样的失地农民有38万。虽然征地给了补偿,但标准低,仅仅给钱就了事。“没有土地,他们有可能成为边缘人……”

  城市漂亮了,工业发展了,为什么对农民取大于予的思维惯性还没完?“把‘三农’真正作为全局的重中之重,这点再也不能含糊了”。

  另一个不能含糊的是思路。就农村说农村,就农业说农业———老路走不通。广度不够:局限于财政花钱,失地农民安置、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仍然充满歧视色彩。力度不够:停留在补贴农业的初始阶段,没有上升到农技推广、市场信息、环境保护等公益性服务的层次。深度不够:转移农民,更多着眼于让他们服务城市,却没有好好考虑他们怎样融入城市。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走统筹发展之路。

  试点当年,双流新建水、电、气等配套齐全的农民小区66个,其中公寓式小区10个。以前农民自己建房,100亩地只能容纳700多人,现在建小区,100亩地能安居3000多人。通过这种集中,还为工业园区发展用地腾出空间。园区年内引进项目400多个,到位资金近30亿元,城乡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空前活跃起来。

  是年,数万双流农民搬进城镇。

  农民成为市民,改变的不仅是自身的身份和命运,还有长期以来壁垒森严的城乡分割。

  类似试点,解了疑虑,鼓了信心。

  制度层面上,要破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体制和政策壁垒,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公共财政合理分配制度。

  生产力层面上,通过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后劲。

  推进城乡一体化,在成都已远非一般性的农业工作、农村工作,而是事关成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调整;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全市范围的城乡一体化,迈出第一步:2004年3月开始,成都38万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保。为此,市区县两级财政今后10年内要支出37亿元。

  18个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文件次第出台,涉及就业、医疗等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支持和反哺的力度都是空前的。2004年,全市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57.8亿元,比2003年增长66%,带动112亿元民间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417元,增幅达11.4%,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3.6个百分点。

  统筹城乡的蓝图,一点点变得清晰可感:到2007年,成都城市化率要从现在的36%增长到42%以上,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

  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已经开始!

  本报记者李燕华袁敏杨晓记者手记 画面因此而生动

  采访和写作过程中,两个十岁女孩始终萦绕在记者脑中。

  在邛崃市天台山镇,小女孩张文莉每天要步行十公里山路去上学。她买不起学校五角钱一份的菜,中午就吃盐泡饭。

  命运对张文莉不公?因为她的父母是农民,当地又是发展滞后的山区。

  谁说命运不能改变呢?

  在双流县文星镇,小女孩罗佳芯放学后回到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小区。那里绿树成阴,还播放着音乐。花台边做完作业,她滑起旱冰,像一只翩飞的蝴蝶。

  之前,佳芯的家也在乡下,路烂,一下雨,走路就像滑冰。

  采访中,成都市委副书记邓川说,如果说城乡一体化战略是追求政绩的话,那它追求的不是“显”绩,而是“潜”绩,落脚点全在人,特别是一个个农民。

  罗佳芯正是这个战略的受益者。张文莉的生活也将改变。

  张文莉所在镇的镇长龚其虎告诉记者:去年,随着100多万元扶贫资金的到位,全镇所有的村道都修好了,当地竹子源源运出山外。今明两年还将有40万元的扶贫投入,引导农民种造纸用竹,解决他们的吃水问题。龚说:张文莉家的贫困,正在改变。

  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曾对媒体说,他的脑中时常描着一幅画,画上是城乡一体化的图景。

  两个小女孩正在变化的生活轨迹,正是这幅画中最生动的线条。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