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能迷信世界名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08:12 东方网-文汇报

      文/李宓

      一些世界知名品牌旗下的食品、饮品和化妆品是不是安全,近来不约而同地遭到质疑,某种程度上已构成一种现象。这一现象表明,随着生活由温饱转向富足,安全和健康因素正在人们消费观念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消费安全无小事,再出名的跨国公司都不能漠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来源、消费选择范围和消费习惯等正日益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全球范围内食品供应和生产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一个看似局部
的问题很容易就“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近来出现的一系列消费产品安全事件多涉及跨国企业,这正是消费国际化趋势的一种反映。

      不仅如此,现有的食品供应和生产环节过于复杂,也为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目前,快餐和可现成食用的食品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而不少类似食品经常包含数十种配料,从安全角度来说留下了很多的漏洞和隐患。消费趋于国际化、食品供应和生产过于复杂化的特点,决定了各国都不能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安全问题掉以轻心,否则不仅将严重挫伤消费者信心,也会给国家经济等带来巨大损失。

      近来的一系列事件也提醒人们,在消费安全问题上,不能对发达国家或者说知名跨国企业盲目迷信。英国《泰晤士报》不久前曾报道说,一个独立研究机构对美国境内7500种个人护理产品的调查显示,其中所含99%的原料成分未经公共部门安全检测,其中30%产品含有致癌物质。为此,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向美国境内的化妆品生产商发出通知,要求一些企业在产品包装上注明“该产品未经安全鉴定”字样,否则将受到查处。接到通知的企业不乏欧莱雅、联合利华和宝洁等知名品牌。

      一些世界知名品牌最近接连在中国遭遇消费安全危机,说明中国消费者安全意识有了提升,也显示中国政府在改进消费安全、加强舆论监督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正在收到成效。但正如专家指出,无论是“苏丹红一号”、强生婴儿化妆品还是立顿速溶茶事件,都是首先被国外发现后才引起重视,这暴露出我国在食品和化妆品检测方面的漏洞,以及在消费安全法律法规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所存在的滞后。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