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内外知名品牌纷纷触礁 消费安全风波直指标准滞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10:50 大华网-汕头日报

  核心提示

  为何“苏丹红”等都是先在国外触礁才引起国内重视?频频出现的消费安全问题暴露了我国在制定相关化工原料检测标准方面比较滞后的现象。无论是对矿物油还是氟化物,中国并没有相关标准,都是海外国家应用它们的标准提出质疑后,在我国才引起了舆论上的波动。有关部门在进行查处时也不免遭遇标准尴尬,大多数时候要引用外国标准。

  于跨国公司来说,今年3月可算是一个多事之“春”了。从3月5日亨氏苏丹红一号事件开始,跨国公司著名品牌在国内遭遇了一系列的曝光和质疑,先是麦当劳、肯德基继续“触雷”苏丹红一号;然后是宝洁产品被江西消费者一纸诉状诉之公堂;近几天,又传出联合利华公司的立顿速溶茶里含有超量氟化物的消息;而强生公司的婴儿油也被印度指出含有有害成分。这些物质是否真的有害,有的监管机构已经做出了声明,有的还在等待最终结论。但业内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却异口同声地提出:无论是苏丹红、超量氟化物还是石蜡油,都是先在国外被检测标准较健全的地区和国家首先禁止以后,才引起我国消费者、媒体和政府部门重视的。这无疑暴露出我国食品、化妆品检测存在漏洞和标准滞后的问题,尤其是关于产品原料组成方面的标准亟待完善和细化。

  消费安全直指检测标准问题

  3月22日,关于联合利华和强生公司的“信任危机”出现了。美国《环球时报生命周刊》称,许多速溶茶里的氟化物含量超标,过量饮用会引发骨骼氟中毒。而市场上销售的立顿普通型速溶茶中含氟化物为每升6.5ppm,大大超过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所规定的标准。对此,联合利华负责立顿速溶茶公关事务的王惠说,立顿速溶茶肯定是符合中国的标准,才能在中国生产并销售的。但其北京分公司负责人表示,据她所知,联合利华也没有具体的数据能显示立顿速溶茶此类化学物的含量。北京市质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外包装只需标明产品的原料即可,对于此事,质监局尚无具体举措。无独有偶,强生(中国)公司最近则正在面对婴儿油中含有石蜡油的质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说,目前国内销售的化妆品遵循的仅仅是卫生部规定的化妆品原料以及化妆品最终成品的卫生要求,而我国还没有对婴儿护肤品做出特殊的规定。“强生、立顿风波暴露了我国在制定相关化工原料检测标准方面比较滞后的现象。”零点研究咨询公司资深研究员袁岳表示,无论是对矿物油还是氟化物,中国并没有相关标准,都是海外国家应用它们的标准提出质疑后,在我国才引起了舆论上的波动。有关部门在进行查处时也不免遭遇标准尴尬,大多数时候要引用外国标准。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日前也公开承认,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针对苏丹红的检测标准,在检测苏丹红一号时,我国大部分是引用国外的标准,比如欧盟标准等。

  标准差异带来潜在危机

  正当联合利华、强生公司因产品安全性备受质疑之际,来自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一个通知无疑更加“火上浇油”:FDA已向美国境内的化妆品生产商发出通知,要求一些企业在产品包装上注明“警告———该产品未经安全鉴定”字样,否则将受到查处,这些收到通知的企业包括一些大品牌如欧莱雅、联合利华、宝洁等。据称,FDA下发这一通知,主要是迫于独立研究机构“环保工作小组”的调查事实。这家机构针对美国境内7500种个人护理产品的调查显示,其中所含99%的原料成分未经公共部门安全检测。调查产品中不乏国际知名品牌,其中30%的产品含有致癌物质,70%的产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据了解,此前在美国,FDA并不强制要求化妆品在上市前进行成分检测。而在英国等欧洲国家,法律要求化妆品必须经过安全检测。在中国,相关成分检测及标注规定目前尚未实施,消费者对内含成分功效既不知情,也投诉无门。

  3月14日,非营利的绿色和平组织公开宣布:在对中国国内市场28种食品进行抽检后发现,某些外资厂商的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其中一个是卡夫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乐之三明治饼干,另一个是金宝汤公司所生产的粟米系列金黄粟米汤。

  业内人士不由提出了担忧:卡夫公司在欧洲市场已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但在中国仍然使用。而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并不少见,我国对于化工原料标准研究的滞后可能将为我国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安全危机。

  监管职能交叉是关键

  “我国食品、化妆品检测标准滞后与相关监管部门职能分工不清有关。”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问题的症结。他举例说,我国对化妆品的管理由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完成,当涉及标准制订时,究竟是卫生部的责任,还是工商总局,抑或是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无论消费者还是企业都是一头雾水。相关机构之间的职能分配、职责承担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模糊地带”。此外,我国监管部门对跨国公司生产的食品、化妆品产品质量的“纵容”态度也是症结之一。某跨国公司负责人表示,一般而言,跨国公司的行为准则,由于历经时间和多个市场的检验,已经成为国内企业行为准则的参照,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在对跨国公司的检查中往往放松了警惕。

  在英国食品标准署纷纷召回474种涉嫌产品之后不久,中国国家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涉嫌产品的跨国企业进行自查。一些被涉及的跨国公司纷纷发表书面声明称,他们被英国“黑名单”所列的产品“在中国没有生产和销售”。其中,包括联合利华、麦当劳、亨氏和肯德基。然而,话音未落,亨氏和肯德基就先后被“查获”。

  显然,仅仅由跨国公司进行自查并发表书面保证是不够的。专家指出,我国的监管模式亟待改进,不但有必要建立起审批、监督、执法高度集权的管理监督机构,还应对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一视同仁、严格监管。据《经济参考报》

  热点评论

  消费安全无小事

  一些世界知名品牌旗下的食品、饮品和化妆品是不是安全,近来不约而同地遭到质疑,这一现象表明,随着生活由温饱转向富足,安全和健康因素正在人们消费观念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消费安全无小事,再出名的跨国公司都不能漠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来源、消费选择范围和消费习惯等正日益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全球范围内食品供应和生产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一个看似局部的问题很容易就“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近来出现的一系列消费产品安全事件多涉及跨国企业,这正是消费国际化趋势的一种反映。

  不仅如此,现有的食品供应和生产环节过于复杂,也为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目前,快餐和可现成食用的食品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而不少类似食品经常包含数十种配料,从安全角度来说留下了很多的漏洞和隐患。消费趋于国际化、食品供应和生产过于复杂化的特点,决定了各国都不能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安全问题掉以轻心,否则不仅将严重挫伤消费者信心,也会给国家经济等带来巨大损失。

  近来的一系列事件也提醒人们,在消费安全问题上,不能对发达国家或者说知名跨国企业盲目迷信。一些世界知名品牌最近接连在中国遭遇消费安全危机,说明中国消费者安全意识有了提升,也显示中国政府在改进消费安全、加强舆论监督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正在收到成效。但正如专家指出,无论是“苏丹红一号”、强生婴儿化妆品还是立顿速溶茶事件,都是首先被国外发现后才引起重视,这暴露出我国在食品和化妆品检测方面的漏洞,以及在消费安全法律法规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所存在的滞后。(据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

  近期消费品安全事件

  “苏丹红一号”今年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就含有添加“苏丹红一号”色素的食品一事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亨氏、联合利华等30家企业生产的可能含有“苏丹红一号”的产品清单。截至2月24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含有致癌物质“苏丹一号”色素的食品清单上的产品数量为474种。3月,亨氏公司生产的“美味源”牌金唛桂林辣椒酱,和肯德基5种产品中,相继被查出含有“苏丹红一号”。这些产品随即在英国停售。强生婴儿用品

  3月17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食品与药物管理部门宣布,在美国强生公司的部分产品中发现液体石蜡油等对婴儿有害的矿物油和化学成分,并要求强生公司取消其部分产品上的“婴儿使用”标志,否则这些产品将在该邦禁售。这一事件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我卫生部于23日通报调查结果说,目前尚无科学依据证明液体石蜡本身能够致癌。立顿速溶茶

  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测试分析发现,许多速溶茶里的氟化物含量超标,过量饮用会引发骨骼氟中毒。而市场上销售的立顿普通型速溶茶中含氟化物为每升6.5ppm,大大超过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所规定的标准。SKⅡ

  我国江西省一位女士日前就虚假广告、成分标示不明以及成分含腐蚀性物质等问题,起诉知名化妆品牌SKⅡ。据报道,产品的日文说明标示了产品成分,包括氢氧化钠、聚四氟乙烯、安息香酸钠等化学材料,其中氢氧化钠俗称“烧碱”,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而聚四氟乙烯俗称“特氟隆”,是用于制造电饭煲不粘锅的常见化学材料。但其中文产品说明中却未表明这些成分的存在。(新华)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