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国红豆断层中现生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15:20 品周报

  在广州的西关可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老一辈的西关人唱起粤剧来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其专业程度几乎可与专职演 员媲美。早在上个世纪初,当地居民就以“处处粤乐、夜夜笙歌”来形容他们对粤剧的痴迷。素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 在此处几乎是老少皆爱、妇孺皆识。可如今,能唱粤剧和会欣赏粤剧的年轻人少之又少,粤剧正面临着演员和观众“断层”的 局面。

  粤剧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唱念均用广州方言(粤语,俗称白话)。 粤剧以个性鲜明的人物、行云流水的曲调、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大众的喜爱。它的曲调悠扬、音色圆润、流畅优美,幽雅缠绵 时如阳春白雪、明快高昂时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时如云过风清。剧中人物富有时代特征,是非黑白界限分明……

  一位老婆婆回忆起当年盛况时说:“当时乡下没什么业余活动,只有天天盼望有粤剧团搭台演出,演出时那人山人海 的场景至今难忘。”

  然而,到了现在,粤剧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日趋微弱了,大部分年轻人对古老的粤剧更是感到陌生。记者在“200 5年粤剧新年晚会”上看到,观众几乎都是上了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鲜有年轻人的面孔。不光在晚会上,在现实生活中不少 人也都对粤剧没什么认识。这不禁令人感叹:粤剧光辉璀璨的局面真的成为历史了吗?在未来,它的希望在哪里?

  

  

  流派纷呈各领风骚

  

  粤剧名伶辈出、各领风骚。历史上著名的演员有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后建立“大成国”自称平靖王的李文茂,创建粤 剧同业行会“八和会馆”的邝新华,另外还有早一辈的千里驹、朱次伯,后来的马师曾、白驹荣、薛觉先、廖侠怀、桂名扬( 俗称五大流派)等,再后来新秀辈出,如红线女、文觉非、罗品超、何非凡等等。

  由于能人辈出,粤剧也因此名剧纷呈、行当齐全。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宝莲灯》、《西河会》、《赵子龙催归》、《 凤仪亭》、《罗成写书》等。已经摄制成影片的有《关汉卿》、《搜书院》等。

  说声爱你并不容易

  

  在没有电视、电影的年代,粤剧曾是广州人以及粤语地区人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粤剧中表现出的民族思绪、 道德标准、人物美感,为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提供信念和审美标准。由于社会的变革,对粤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已 令一些怀疑粤剧前景的观点产生。

  无可否认,在现今,粤剧面临着市场萎缩、体制不完善、资金不足、管理不到位、创作力量单薄以及演员、观众流失 等问题。一位广州的中学生这样说:“我奶奶一辈的人经常听粤剧,可我一点也不喜欢,周围的同学都对粤剧不感兴趣,觉得 粤剧节奏慢,听起来没意思。”

  广州的一位音像业人士谈到,由于对粤剧感兴趣的人不多,所以唱片公司、影视文化公司都不愿意做粤剧的碟片,现 在市面上粤剧的碟片很少,买的人也少。

  

  

  水尽之处仍有希望

  

  说到振兴粤剧,广东粤剧院宣传推介中心主任符远平说,不光是要粤剧工作者的努力,还需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应 大力保护和弘扬粤剧,多举办粤剧的演出。对于观众的培养,建议在中小学校开设有关粤剧的课程,从小培养他们对粤剧的兴 趣。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佛山、茂名一带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喜欢粤剧的,在南海有一个粤剧学校,可以说是培养 粤剧人才的“摇篮”,目前的年轻演员大多出自这里。广东粤剧院的年轻演员朱红星对《品周报》记者说:“我对粤剧的喜好 来自家庭的熏陶,在我12岁时,家人就支持我读粤剧学校,周围的伙伴也很理解,刚开始时学得很辛苦、也比较闷,但是学 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粤剧挺有韵味的,慢慢地就把粤剧当成生命中的一部分了,6年的粤剧学校生活就这样轻轻滑过,这6年 ,总觉得是青春长河中一朵最为耀眼的浪花。”

  谈到粤剧的前景时,朱红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粤剧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有它深刻的内涵,不了解粤剧的人会感到 很闷,当你接触它,对它有一定的认识时,会觉得粤剧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高雅艺术。现在的青少年大多不喜欢传统的东西,认 为它的情节不能吸引人,场景、音乐效果也不够震撼。但现在剧团也慢慢进行了改革,加入了一些新元素:逼真生动的武打场 面以及节奏动感的背景音乐。事实表明,来看粤剧表演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多,一些青少年也开始喜欢上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 艺术了,所以粤剧的前景定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同是广东粤剧院的青年演员黄春强说:“大部分青少年不喜欢粤剧是正常的,因为和粤剧的整个大环境有关。当年的 艺术氛围造就了粤剧的兴盛,现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接触信息的途径广了,娱乐方式也多了,粤剧的不受重视是可以 理解的,所以只能慢慢培养年轻人对粤剧的兴趣,让他们尝试深入了解粤剧,了解了自然就会喜欢上它。”

  他接着说:“粤剧不会没落,粤剧有它自身的观众层。当人到中年时,随着事业、生活的相对稳定,人们回过头来看 以前,就能体会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含义——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出戏,每个人都是戏中的主角,不同的是戏可 以重新开始,但人生却不能。这样,他们就会对粤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就会喜欢上粤剧,这是潜移默化的结果。”

  目前,粤剧正处在一个转型期——由政府包办转向自己到市场找饭吃的变革,注定要带来诸多的疼痛。不过得到政府 的日益重视、粤剧工作者的努力以及一部分民间粤剧爱好者的支持,相信粤剧不会走向没落。但振兴粤剧的路仍是漫长、曲折 ……

  

  粤剧发展小史

  粤剧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为基本曲调,同时又保留昆、戈、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的乐曲和时调。伴奏除用二 弦、月琴等民族乐器外,还大胆采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等中低音乐器。在表演、舞台、灯光布景等方面吸收了歌剧、话剧、 电影的长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粤剧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明末清初,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清朝末年,出现了广东“本地班” ,称为“广腔”,粤剧开始出现广州方言。上世纪20年代,不少粤剧大班社经常集中在广州、港澳演出,俗称“省港大班” 。

  粤剧角色分为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当,后演变为生、旦、文武、武生、小武等行当。其 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色。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 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少林拳。

  新中国成立后,名伶马师曾、薛觉先、白驹荣、红线女等云集广州。其中红线女的《羊城八景》、《昭君出塞》等粤 曲更是经久不衰,声名远播海外。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