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专家:全球变暖致长江黄河河源生态破坏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10:50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3月29日电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冰川后退、冻土退化、湿地干化、湖泊萎缩,导致土地沙化范围扩大、土壤严重裸土化和草地明显退化,对源区和下游地区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专家日前通过研究发现了江河源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揭示了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江河源区近40年来各气象要素的分析以及源区与青藏高原、全国、全球气候变化的对比,得到以下变化事实: 首先,江河源区气温具有显著的增暖趋势。长江源区从1971年就开始明显增暖,而黄河源区比长江源区晚了15年。近40年两地年平均气温增加约0.8℃和0.7℃,为高原异常变暖。 其次,近40年来江河源区降水量略有增加,但降水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春季与冬季降水量的明显增加上。夏季降水量虽然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但局部地区如沱沱河一带夏季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同时,在玛多、达日一带,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夏季降水量也出现下降态势。 最后,与全球、全国以及整个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对比显示,江河源区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最为敏感,气候变暖首先从长江源区和整个高原发端。 专家预计,今后15年,黄河源区和全国才进入显著温暖期。江河源区气温变暖幅度高于整个高原,更高于全国,为全国异常变暖区之一。在高原与江河源区气候日渐变暖的趋势下,黄河源区与长江源区北部地区的降水量也具有增加趋势,这与气候变暖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降水量增加相一致。(赖安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