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丙坤拜谒黄花岗 两岸历史同根同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9日11:00 南方都市报 | ||||||||
五十六年归故地,九十四载祭先人。2005年3月28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该党代表团,于五十六年间首次以政党名义踏足大陆,首站抵达广州。翌日今朝,逢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九十四周年纪念日,江丙坤一行要前往位于先烈中路的陵园拜谒。而后该团还将脚不旋踵地赶往南京与北京拜谒中山陵与“国父”衣冠冢。在清明时节前夕,国民党这一番故园祭故人的行程,在两岸关系的枝干上催发了一缕追远怀近的温柔新绿。于此,生于台湾长于台湾的江丙坤个人,或许唏嘘无多,但曾经沧海、隔水相思的中国国民党,无疑会思绪
黄花岗上一抔土,葬得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围攻清廷两广督署一役而牺牲的烈士。这一举事,虽死事惨烈,但“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可见对于推翻帝制和缔造民国而言,黄花岗是值得顶礼膜拜的圣地。无论是对要遵“国父”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行的中国国民党人而言,还是对尊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先行者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黄花岗陵园墓坊上手书的“浩气长存”,南墓道碑林中镌刻的“自由魂”、“精神不死”,无疑都是要超越政党与意识形态分歧的民族大义。 对于一个从屈辱中觉醒、在苦痛中挣扎的古老民族来说,这黄花岗上的血,是为独立、自由、富强而流的血。此后的中国——无论海峡的哪一岸,因此流血而“大兴奋”,为那些民族命运诉求而再流血。来到这里拜谒,是向超出政见分歧的一段中国历史起点致敬,是向超出政见分歧的一段共同家国情感效忠。江丙坤率团前来,相继还要再拜中山陵与香山的衣冠冢,细微处是在现场重温该党心路起绪,高远处是在宣示家国民族的认同。 历史上,国共两党恩怨情仇交织,有分歧、有矛盾、有大立场的对峙,有大利益的博弈……但争执之上,是家国的承续,民族的复兴。所以当外辱于列强、内乱于军阀,而有第一次国共合作之下的北伐;当日本铁骑肆虐,锦绣山河破碎,而有第二次国共合作之下的抗战。时下两岸均奋其力而有了安泰兴旺的新气象,若是依旧困于敌视、乱于分裂,那如何能不愧于民心而耻于世界?国民党如今虽然在野,但对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其一贯“反台独”的主张,正是家国承续、民族兴亡之大局是非观的一脉相承。国共之间基于“反台独”的第三次合作,已有其实而未有其名。所以江丙坤一行来大陆拜谒黄花岗、中山陵、衣冠冢,意味深长之处,不在于“游子扫墓”,也不在于“破冰之旅”,而在于超越种种一时的政治分歧与历史仇恨,指认出彼此永恒不变的根目录与情感纽结。正是那些为家国民族、为自由独立、为富强新生的诉求与努力,才是为何渡尽劫波而能兄弟在,相逢一笑后便泯恩仇的所在。 这五十六年后的故园之旅,是国民党人重温其先烈先贤遗志的旅程,也不失为两岸中国人共同体认同根同感的一次机会。中山先生毕生追求国家的统一,然及其身殁亦未偿愿。而中山先生的这一遗志,当是现阶段全体中国人超越政见分歧的民族大义重点所系。放眼长远,置身高远,在政党异见之上,敬畏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才是千秋之下,万古留芳的抉择。 相关专题: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访问大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