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4:33 山西新闻网
  600年后,当中国人民顽强地站起来、再一次努力地敞开胸襟、摆开迎接世界的姿态时,我们才真正明白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内外华人纷纷举行活动,纪念那一壮举。

  600年前,明太监郑和奉明成祖命令,率领一支舰队,乘风破浪,驶向深邃的太平洋与印度洋。

  30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那是古代中国海军最辉煌的时代,郑和舰队的存在令当时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震撼。

  然而郑和的创举并没有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动力,紧接着的是绝对闭关自守的时期。400多年后,中国庞大的海军已经灰飞烟灭,昔日的航海英雄已成谜一般的历史人物,而洋人的坚船利炮开始出现在中国海……

  600年后,当中国人民顽强地站起来、再一次努力地敞开胸襟、摆开迎接世界的姿态时,我们才真正明白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楔子 如果达·伽马遭遇郑和

  公元1498年,达·伽马率领3艘破帆船,乘风破浪,向印度进军,他们绕过好望角,来到东非的马林迪港附近,向沿岸的居民炫耀他们那些精致的小玩意儿———小珠子、铃铛、珊瑚项链、洗脸盆,然而非洲人并不稀罕,一些老人告诉他们,在很久以前,曾经有许多人穿着丝绸,驾着大船,来到这里。却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谁,也不晓得他们来自何方。对于人类文明而言,这实在是一个不幸,如果达·伽马提前80年出海,他会在这里遇见郑和,东西文明交流史会因此而改写,因为1418年郑和船队第四次远航,正好出现在马林迪港。

  对于达·伽马而言,这却是一件幸事,那些停泊在东非沿岸的宝船,是400英尺长的九桅巨船,船里装着昂贵的货物,如瓷器、丝绸、漆器以及高级艺术品,伴随宝船的是将近百艘的粮船、水船、马船、战船和多橹的巡逻艇,还有2.8万名装备精良的水手和士兵。

  这是中国史上也是世界史上空前的大舰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攻击舰队出现之前,没有任何的船队可以与之匹敌。真难以想象达·伽马遭遇郑和的情景,和这支船队比起来,达·伽马那几艘85英尺到100英尺长的船不过是几只“小蜗牛”而已。

  帝国的实力庞大的造舰工程

  公元1403年,即永乐元年,成祖下令福建造137艘远洋航行的帆船。3个月之后,又下令苏州与江苏、江西、浙江、湖南、广东诸省,建造另外200艘船舶。造船的狂潮,从1404年一直持续到1407年,沿海各省无法独力供应所需木材,因此内地匆促地动员了起来,在长江和岷江流域四处寻觅大木。大木顺流而下,漂至可以顺利通向大海的船厂。

  1405年,第一次航海所需的300多艘船只建造完成。一号宝船有多大,至今学者们仍争论不休,《崇明县志》说,1424年,郑和远航回来后,因为船大难进浏河,不得不回到崇明停泊。当年长江水位正常,可著名的浏河港竟然不能停泊宝船,一号宝船之大实在前所未有。

  除了一号宝船外,郑和船队约有300多艘舰只,其中100艘大型海船及200艘小型战舰,在明初,一艘普通战舰需给工匠约75两银,一艘大型海船约需工资375两银。假定造船材料及其他费用约等于工资,则郑和船队总造价约为10万两银。算上船队的其他开销,总共则需约30万两。

  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无法承担这笔开销的,明代中叶以前,主要以米麦等实物缴纳。洪武,宣德间,国库每年的田粮收入在3000万石以上。米麦一石折合白银约二钱五分,3000万石米麦之税收,可折合约750万两银。郑和船队的开销相当于全国税收之4%。

  联络和编制当舰队在海上航行时

  宝船船队在海上航行时,可能借巧妙的声号与视讯系统,来达成各式船只之间的通信传递。所有的船只,都配给大旗一面、信号钟若干、小旗五面、大鼓一面、铜锣若干,以及灯笼十盏。人们习惯在船上用声音信号发布命令,响亮的鼓声足以让相邻的船只彼此听见,警告它们在暴风雨接近时避往安全的港口。在黑夜或恶劣的天气下,则通常用灯笼来传递信号。宝船船队还使用鸽子作为远距离的通信联络媒介。每一艘船都可以借由本身特殊的颜色,与一面上面写着白色大字的黑旗,来分辨自己属于哪个支队。

  航程当中,在居首的郑和太监下面的,是作为朝廷的代表与特使的7名钦差正使太监。在正使太监下面工作的,是10名副使监丞所带领的52名没有特殊官阶的内监。在太监监管之下的军事将领,包括负责指挥伴随船队前来的所有部队的两名省级的都指挥使,负责督饬军团下属的93名指挥,104个营级的千户,以及103个连级的百户。每一艘船的船长,都经皇帝特别指定,并赋予“生杀”的大权,以维持船上的秩序。另外,船队上也有准备官方文件的书记官二员,负责管理粮食供需的户部郎中一员,及负责掌管谒见外交礼仪的礼部官员二员。另外,又有阴阳官一员,负责仰观天象,预测天候,掌管历日,解释自然现象。又有官名“通译番事教谕官”——即“通晓番书之教师”——的教官十员,在船上担任翻译官。这支船队另有180名医官,专事收集外国的药草。整个船队,大约每150人就可以分配到一名医生。大多数普通的水手和士兵,都是被处流刑的罪犯。最后,专业的工匠也被包含在这次出使的任务中,以应付在海上航行时所需要的修缮工作。

  在15世纪那个地理大发现的年代里,中国人在海洋上活跃了近半个世纪。到了后半个世纪,当达·伽马出现在东非沿岸时,宝船已经成为一个神话,留给人们的只剩下记忆。

  链接之一

  海权观念

  海权观念

  在陆地资源已经被大量开发,有的资源已经濒临枯竭的时候,开发和利用保护海洋国土资源,控制海权,则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和七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告诉我们开发海洋,控制海权,进行海上贸易,建立强大海军的重大意义,只有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才能支撑国家海权的大厦,才能使国家经略海洋的伟大宏图变为现实,早日实现祖国的复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图)
在印度发现的郑和镏金铁像

  和平使者马六甲的公主墓

  马六甲每一位儿童都会读到一则故事,这则故事说郑和受命护送一位名叫汉丽波的美丽中国公主,到马六甲来做芒速沙苏丹的新娘。她的父亲怕公主在新家会寂寞,送了500名少女陪伴她。而这500名贵族少女也都在当地成婚,并且定居于靠近马六甲的一座山的山脚下,后来这座山就叫中国山。公主改信伊斯兰教,为苏丹生了一个孩子叫明马,而那些贵族少女的子孙,成了马六甲华人社群的核心。

  根据明代官方正史的记载,并没有皇室的公主曾与马六甲的苏丹通婚;然而,在中国山的广大华人公墓中正好有两座墓,任何人都可以断定,它的时代就始于明代。汉丽波可能只是中国宫廷中的一名宫女,或是马六甲一位所谓“华人甲必丹”的女儿。

  一直到今天,这个美好的故事不仅出现在东南亚的历史专著中,也一再被马来人和华人艺术家搬上戏剧和歌剧舞台。

  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在一些传说中,郑和还被赋予许多超自然的神力。他不仅可以造山造岛,还具有镇妖魔斗鬼怪、治病救人等超自然的威力。郑和是一个宦官,但在东南亚却流传着许多郑和及其随从与当地土著女子通婚的传说。这些爱情故事大多有美丽浪漫的结局。

  这些传说从一个侧面说明:郑和率领他庞大的舰队,不是为了谋求霸权,而是为了和平。

  在7次航海中,也有一些战争,第三次下西洋回国途中访问锡兰,该国国王亚烈苦奈尔觊觎郑和宝船的财富,发兵5万劫郑和船只。郑和迫不得已,才发起反击。而其他的,大多是针对海盗的战斗。这跟西方殖民者进入东方以后的掠夺屠杀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最后的远航郑和的海权思想

  1424年,明成祖去世,其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朝中某些大臣认为下西洋过于浪费、收效不大,纷纷要求停止下西洋的活动,仁宗也把下西洋当成是他老子的暴政,下令废止。

  大臣们之中,只有郑和极力反对,他向明仁宗讲了一番几百年以后人们才能意识到其分量的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仁宗不听,于是下西洋的活动终于停止。而他的航海档案则被车驾郎中刘大夏烧毁了,刘“焚档”的理由是,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基继位,作为明王朝开放政策的余波,1431年十二月再次派郑和下西洋,27000余人分乘61艘船只从南京起航出发,郑和在返航途中与世长辞,终年62岁。明朝开始关闭帝国的大门。

  这一政策的恶果是明朝海军的衰落,到1474年,海军的规模只有明初的三分之一。到了1503年,海军的规模仅有明初的十分之一,海军士兵开小差的现象十分普遍,造船工匠也被遣送回家。原来的海员改行从事内陆河运,海军声望的衰落影响了海军新兵的招募。反对海洋政策的派别势力越来越强大。1525年,一些当权的官员甚至摧毁了一些大型舰船。建造大型航海帆船的船厂也被迫停工,中国人先进的航海科技终于消失。16世纪时,已经少有船匠知悉如何建造大型宝船。而枪炮的发展,也一样迟缓,使得欧洲强权在火力上胜过中国,成为可能。中国人开始丧失他们超越西方的科技优势,中国的海军与海洋贸易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

  就在中国从海上撤退时,倭寇开始骚扰中国沿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在东南地区来去自如。失去了强大海军的中国,现在只能任由掠夺者与匪徒宰割。

  一个更长期的隐患是,中国从海上撤退之际,正值欧洲强权离开地中海安全的避风港、一步一步向前冒险、试图发现一条到达远东的通道之时。

  于是,我们回到了开始的那一幕:达·伽马来到东方。

  又40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

  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凤凰卫视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策划并实施了凤凰号下西洋活动,凤凰号自去年8月从太仓出发至今,途经了二三十个国家,其间经历了海啸、台风、枪击等多种事件,今年3月终于到达目的地肯尼亚,船长翁以煊、两位领队郑浩、何明礼都感慨万千。以下我们选录了他们的一些感想。

  凤凰号重下西洋凤凰水手感思录

  海上遇险

  我们连跟郑和都没法比,郑和当时最多时是两万八千多人,我们只是一艘12米的小船,四个人,没有后备、后援的!我们没有说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要闯!我们是有很多先进的设备,我们可以24小时跟任何一个地方保持联络,但这并不等于我们拥有了战胜自然的力量!大自然太让人敬畏了,我们从福建马尾出来的时候,遇到了12级风暴,一个大浪打过来,满舱都是水,我们的电脑、对讲机等很多东西一下子就被毁了。……当然,我们也不是盲目的,在出发前,我们预计了五大类险情,如遇到鲨、触礁……但就是没有想到海啸(印度洋海啸)……

  从某种程度上讲,海啸这事让我越来越看清了我们的科技发展存在严重的问题。我们如今的所谓高科技究竟体现在哪里?是我们如何在更深的海洋挖掘出石油,而不是去研究海洋的内涵。当地震发生后,为什么就没有科研机构向周边沿海国家发出警告,哪怕提前半个小时,就有很多人不用死了———这不能不说是受经济利益驱使的结果。我想问,这种科研的发展难道是健康的吗?

  太平岛遭遇

  在南海,一个叫太平岛的地方,这一个岛当初被国民党占了,现在是台湾的海岸警备队在那里守着。我们到那里也是经历了很多挫折,开始时我们到了那里他们不让我们上,还搜查我们,用上了膛的机关枪对着我们……后来,他们说要请示上级,让我们在三海里外等着。我们说只是希望得到一些补给。结果他们的上级还真同意了,派兵出来给我们送补给。我亲眼看到,因为风浪大,两只船不稳,总撞,这些士兵们却奋不顾身地冲上来给我们抬东西。

  好容易装完了,说我们可以走了,他们那边又一个电话过来说:“我们上级批了,可以留你们上岛住一宿。”我们当然高兴了,一是我们确实需要休息一下,另外我们也是媒体呀,这种事巴不得上去看看呢。当然,我们上去也都相当于被软禁,哪儿都不能去,不能拍照,只是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这事特让我难忘,就是人之间的这种感情—————当时,当兵的、当官的,不断地来看我们,聊天呀什么的。我们在海上走了十多天了,到越南那里,人家用枪把我们打跑了,到菲律宾那里,人家也不信任我们……后来突然到了我们同胞占的一个岛,立刻就有了血浓于水的那种感觉,另外也许大家都是航海的,因为在海上能帮助你的人同样只有航海的人……当时我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感觉———都是中国人,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不能团结起来呢?

  海洋资源

  我们比600年前的郑和要退化了。那时候海洋是一个人类共享的世界,现在我们把它变成了一个游戏的战场。当年郑和做的事是打开了海洋的阻隔,把先进的文明传播开来,促进了很多沿海国家的发展。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海洋资源的割据,把海洋割成一块一块的。

  大海这么美丽,有这么多资源,都是人类自己把大海污染了,是人把和平的地方弄得充满战争、罪恶……我们又有什么办法来保护大海呢?我觉得我们现在未必有能力去解决它,但我们能把这些问题揭露出来,这就是凤凰号下西洋一个最大的成就。

  链接之二

  和平崛起

  300艘舰船,2.8万名将士,600年前的郑和船队堪称世界上最早的远洋舰队,但是郑和舰队并没有去侵略或殖民他国。当时的中国明朝政府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和长治久安的方针处理国际争端,郑和下西洋忠实地执行了这一外交政策,开中国“和平外交”之先河。经过郑和的努力,多年不与中国来往甚至从未与中国来往的一些东南亚国家都与明朝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有4个国家的9位国王先后8次来华访问,有16-17个国家先后4次遣使来华,达到了明代西洋外交史上的顶峰。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依靠“改革开放”的国策开始了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旅,在600年前武力和征服的年代,明王朝没有靠船坚炮利称霸世界,今天的中国就更不应该武力称霸。今天我们来纪念郑和的和平外交,或许未来的历史会这样纪录:“2005:中国和平崛起”。(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网络编辑:白云飞)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