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上街的“治安形势好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6:27 时代商报 | ||||||||
◎张培元 虽然广州市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重点地区治安秩序好转,刑事发案、“两抢”案件等都有很大降低,但该市人大代表们仍提出尖锐的批评,不少代表都有自己或身边人被抢的经历。黎淑萍代表说,她天天在珠江新城商检局大楼办证,这里80%的女同志被抢过。她每次在黄埔大道等路段坐车都提心吊胆,经常有五六个一伙的小偷在光天化日下行凶。据
两个人大代表讲的都是亲身经历,更具说服力。一个商检局大楼,80%的女同志被抢过;一个只有200多人的公司,就有49人次遭偷遇抢。这怎么能说是“治安秩序好转”,各类案件发案率都有很大降低呢?从陈彦文所举例证中我们不难看出端倪:49次案件只有9次报案,这或许就是“两抢”案件等发案率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治安形势好转,包括人大代表在内的普通民众不仅没感觉到,仍然不敢随便上街。政府的绩效考量,与群众实际感受相去甚远,矛盾撞击中显现了广州本地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的真实状况,也暴露出政绩考核的软肋。 且不说一般人的感受,此次人代会上,就连广州市副市长李卓彬也自爆“被抢”经历。这份难以让人增加安全感的“治安形势好转”评语,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这社会治安的考评机制不够客观,自考自评,偏离了真实情况;二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公安部门在治安防范上处置不够得力,对安全隐患缺乏全面掌握,一系列案件高发时段、高发区间、高发地点,构成了一幅长期无改观的“治安隐患地图”。这张另类地图上,标满了警方应急反应中的迟钝点和不作为点。 群众不敢上街的“治安形势好转”,宣告了现行“数字化”政绩的不足与局限。不只是广州,很多地方习惯于拿破案率、发案率来考核工作成绩。现在来看,漏洞无限。一个规模不大的企业,差不多1/4的人被盗被抢,让200人充分感受到了“发案率”之高。由于报了案也得不到处理,绝大多数人不愿再费周折找公安部门汇报了,于是“49次案件只有9次报案”。警方记录中的“发案率”随之降低,其实它降低的并非是真实的发案率,而是公众对社会治安的信心。公众安全感是高是低,公众心里最清楚,政府拿几个不充分的数据推出“治安形势好转”结论,以偏概全,肯定难以服众。 经济上去了,治安下来了,是某些地方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窘态。对于这些发展中遇到的治安瓶颈问题,政府部门不必讳言,应该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并且问计于民,求得公众理解,以盘活警力资源、发动群众力量,构筑全社会的治安防线。社会治安形势下滑,到了连堂堂副市长也被抢的地步,还含糊其辞地夸耀“治安形势好转”,引起人大代表们的激烈反应,是有关政府部门自找“苦”吃。在代表们的问责下,希望他们能够以“苦”为鉴,查找“苦”源,挖掉“苦”根,早日解决“让群众放心上街”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