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运河地块整治风生水起, 无锡直面新旧之间的又一次抉择——— 老建筑“再生”,续城市文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8:48 无锡日报 | ||||||||
古运河地块整治风生水起,有专家提出“有效保护历史信息,串起文化运河”新设想(本报29日A2版有报道),随之便诞生了一个对于无锡来说时尚却并不轻松的话题———老建筑“再生”。 印刻着城市记忆的老房子高墩桥堍的北仓门7号,三幢老房子伫立在运河边,建于1938年的这家中国丝绸无锡仓库建成后不久即被日军占为粮仓,后复为丝绸仓库,如今这座面阔
西水墩附近的锡棉四厂(原振新纱厂)仓库一整排的坚固仓库连绵几十米,青砖老屋、巨栋高梁折射出无锡500年布码头的辉煌;而在南尖上,民国时期的无锡储业工会旧址、经过半个世纪的粮食七库仓库,则无不印证着无锡米市曾有的繁华……在市文管会文博馆员章大为的指点下,沿运河走一遭,那些印刻着城市记忆的老房子宛如散落的“珍珠”闪烁着光辉,“城市的文脉在这里被依稀地分辨、梳理。”老建筑“再生”,营造城市空间“近年来,我市不断在古运河畔发现民族工商业的遗址、旧物,目前已知的沿河文物家底已有40多处,更有为数众多的旧厂房、老仓库。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将这些老建筑从城市垃圾堆中拣回来,好好利用,否则我们又会懊悔不已。”对照无锡老建筑的那一长串“死亡名单”,章大为说。 让老建筑“再生”,一个办法是将老建筑改造成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而演变成文化艺术社区,通过发掘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由建筑所凝聚出的艺术氛围和审美趋向,“点石成金”,吸引游客和艺术爱好者,成为城市的文化风景。如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苏荷”(SOHO)区,如上海苏州河畔的100多个艺术工作室,如北京798大山子艺术工厂、南京江东村家具仓库等,无不利用破败的老房子建设新艺术社区,给城市增添别样的色彩。 当打造无锡“新天地”的呼声时时涌现,让老建筑“再生”不仅是留住城市的时代印记,延续城市文脉,也是给城市发展以新天地。当今国际上最活跃并在中国广受欢迎的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就曾断言,城市需要新的建筑空间,但并不表示新的建筑空间就一定来自新修的建筑,不断地送旧迎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21世纪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么充分利用旧建筑并赋予它们新的功能。 无锡能崛起自己的SOHO吗? 当前,古运河地块改造启动在即,无锡因此不得不再次直面一个新旧之间的抉择,于是有识之士呼吁:无锡要让老建筑“再生”,形成自己的SOHO。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提案中提出:无锡近代民族工业依水而建的建筑群印刻着近代经济史、城市发展史,要利用好这些建筑,使之成为今日城市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内部调整装饰、装修,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办公楼及其它厂房等。 在市文管办的《对古运河地块整治方案的意见》中,则提出沿古运河参照美国、上海的“SOHO”模式进行规划设计,引进博物馆、画廊、艺术工作室、美术制作室、会馆、艺术中心等创意产业。 “从茂新到惠元、从丽新到庆丰、从申新到振新、从永泰到鼎昌,无锡的老建筑魅力无穷,但能否崛起自己的SOHO,一方面取决于无锡的文化消费市场究竟有多大支撑力,但最重要的还是理念问题。”章大为说,一是究竟如何看待新旧建筑的分量,二是如何扶持创意文化产业。当年台湾人登琨艳说服政府利用上海苏州河畔老仓库与旧厂房,是得到了政府极大支持的,创意文化产业不是纯商业,在起始阶段必须得到政府在政策等诸方面的支持,否则不可能得到哺育。 (记者朱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