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敢让直播新闻会说明中国官员水平很高(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9:15 新华网 | ||||||||||||||
在刚刚结束的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巨大的期待。从过去深宅大院中高深莫测的政府,到今天随时准备与媒体握手、与公众对话的政府,这一变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与政治进步的深远影响可能要留待历史评说。然而,众所周知,有力推动这一过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近年来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那么,这一制度目前是否健康发展?未来还应如何改进并与国际惯例接轨?能对这些问题给予权威解答的,无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先生。 赵启正主任:这两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要抓了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我们对新闻发布会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工作,使其在数量、质量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改善。2003年,仅国新办自己就举行了41场新闻发布会;2004年举办了60场,国新办的这一工作引起中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你会问:我们为什么要狠抓自己的发布会?这是由于,国新办的发布会对其他部委和省级政府将起到示范和拉动的作用。如果我们自己都办不好,又怎能去影响和培训别人呢? 第二件工作是狠抓新闻发布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这其中也包括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新闻发布制度完善了,就可以保证和推动发言人工作的进展。通过去年一年的努力,到2004年底,国新办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各部委的新闻发言人名单。现在,70多个国务院部委设置了80多个新闻发言人。可以说,各部委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省级政府发言人制度的建设速度也非常快,据去年年底统计,20多个省级政府已经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推出了新闻发言人。 中国网:由于这一制度在中国尚为新鲜事物,据您所知,各级政府对它的态度如何?是积极还是消极?施行两、三年来,公众,特别是媒体(包括中、外),对它的反映如何? 赵启正主任:首先来说政府部门的态度。八年前,国新办一年只开十几场新闻发布会,而去年开了60场,从数量上就可以看出各部门对国新办这个新闻发布平台越来越重视;再者,过去我们想请某些部门的负责人出来开发布会,而他们却往往因为怕说错话,不愿出来。现在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发言人和部门领导都非常希望到这个平台上来。有些部门,如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每年要定期在国新办举办四次新闻发布会。可以说,这几年来,政府部门在新闻发布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新闻发布事业前景光明。 境外记者还高度赞扬我们新闻发布会的中、英文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新闻发布会上说的话马上就上网,这个许多国家都做不到,让他们耳目一新。德国某杂志的总裁和记者曾对我说:你们的电视台直播部长讲话,这在国际上也是鲜见的。直播风险很大,说错了即是政治风险,大多数人是不肯的。中国的部长敢让媒体直播他们的讲话和回答,说明中国的官员水平很高。还有的外国记者赞扬我们的部长讲话不看卡片,说起数据却如数家珍。美联社驻京首席记者告诉我,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内容都是他们的报道重点。这说明,我们发布会的内容选择是到位的。 中国网:能否解释一下,政府各部门的发言人在会见媒体之前如何选择将要发布的公共信息,又如何准备发布内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个过程是否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干预? 赵启正主任:简单地讲,在新闻发言人走到前台之前,他已经经历并参与了整个“生产流水线”或者说是一个“作业程序”。 这个程序可以分成两部分。首先是要熟知情况。发言人的级别使他们能够列席本部门或本级政府的日常重要会议,了解该部门或政府在思考什么,在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从而提炼出什么是应该及时向公众公布的,并与公众取得交流和沟通的,也就是说,充分尊重公众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知道哪些是他们应该知道的。我们把这叫做新闻的产生或生产。 其次,新闻发言人要了解需求。新闻发言人应该了解和跟踪媒体和公众的信息兴趣。换言之,他要掌握什么是公众、媒体关注的问题,我们把这叫作新闻分析。可以说,对供、求两方面的情况都成竹在胸时,新闻发言人就可以走上前台了。 新闻发言人上台去回答问题,是代表政府解说公共政策。为此,他需要清楚地知道他要讲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个专业或政策领域中,他应该是个“准”专家,对总体情况心中有数。此外,他的工作还要求他在会后保持与媒体的信息沟通,因此,他应该给媒体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媒体能够继续了解某项事件的发展和解决,反映公众的疑问,同时给予他方方面面的反馈。 中国网:我们知道,国新办负责对新闻发言人提供培训。能否告诉我们,各级政府发言人如何选择?如何产生?有否标准?对他们的规范培训包括什么内容? 赵启正主任:发言人都是由各级政府部门自己选择,通常应有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职务方面的条件。许多部委的发言人都是综合部门的领导人,比如,卫生部的新闻发言人就是该部的办公厅主任。也有的部委的发言人是政策法规司的司长或研究室主任。省、市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一般是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有些专业部门的新闻发言人由部门一把手或其副手担任。 除了业务上的全局感,其他标准还包括:发言人要口齿伶俐,表述要逻辑清晰,面对媒体不发怵,在公共场合不会过分紧张等。 近年来,国新办加快了对三级发言人进行培训的步伐。我们一个一个省地办了16个培训班,接受培训的学员达2000多人;今年计划还要再办十几次培训班,到今年年底,受训总人数将达4000人。目前,参加培训的学员已扩大到省区市所属的委办局的新闻发言人。 对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内容包括:政治业务要求、媒体运作知识及境外媒体对华报道中的特点;另外还有发布会上的具体应对技巧,比如媒体追问时怎么办,在媒体发问当中如何搭桥,如何在遇到刺激性、挑衅性的问题时不生气并把它化解掉。此外,课程还涉及危机发布,比如在发生矿难、社会动荡或其他自然、人为灾害时,新闻官应如何组织新闻发布、如何建立新闻中心并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教员主要来自政府信息部门高官、新闻及传播界人士、专家学者以及知名公关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在对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要求方面我们有一个口号: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发言人本人是政府官员,代表政府的立场,而不是代表个人。他应该实事求是,真实地介绍中国国情。所谓国际表达是指发言人应使用国际上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不要说中国式套话。 中国网:几年来,政府的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施行保证了媒体和公众得到权威、完整的公共信息,但是,在重大或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新闻部门的反应迟缓仍然比较普遍。这一问题是否引起了您本人及其他部委领导的关注与思考? 赵启正主任:事实是,现在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宣布已经比以前快了很多倍很多倍了。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有的事件发生几个小时就宣布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及时反应也得到了中外记者的广泛赞誉。但是应该承认,仍有少量突发事件政府“说话”较迟,有的事件可能要拖上几天甚至上月。但是,这里面原因很多,不一定是有意隐瞒或缓报。一个原因是事件的复杂性延缓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因此,我们现在特别鼓励地方官员在情况不都清楚的情况下也要发言,知道多少,先说多少。还有的情况是因为事件发生的地方太偏远,而当地政府的新闻发布观念又很薄弱。其结果往往是,连当地的省级政府都不能及时了解情况,而我们掌握的情况就更不清楚。 因此,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建立一个突发事件的信息传递网络,以便事发地政府在事情发生后及时向上报告。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建设这一网络的有关细则,有望于年内公布,通知到省级政府。有了这个信息报告网络,突发事件报告的效率和责任将得到依据和保证。 另外,国务院各部门正在制定的危机管理应对预案也都包含了新闻信息如何处理的部分:即,首先承认危机的存在,对危机本身、危机涉及的范围、涉及的受害人等等进行准确的描述,同时还要及时公布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行动。各级政府处理危机包括公布危机的权限级别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性质。 中国网: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时提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您如何理解这些内容?它们是对您的工作的推动与鞭策吗? 赵启正主任:当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新闻发布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目前,虽说政府三级新闻发布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有的省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薄弱。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有的省份还不是很理解这个制度,不觉得这事很重要。其实,信息透明对各级政府的工作是非常有好处的。比如,当事件发生时,你不讲别人也会讲,而且可能是谣传,结果,让谣言先入为主,反而使公众不能及时知道正确的情况,政府也因此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信任。我们政府的各项决策或对于事件的处理情况只要及时公布了,一般都会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改善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乃至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江宛棣陈超)· · · · ·(责任编辑:熊红祥)(来源:中国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