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地理)闯关东路上的一眼“积德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9:58 东北新闻网 | ||||||||
一段传说 在长春黄河路、黑水路、光复路一带,老百姓提起“积德泉”烧锅,都能毫不迟疑地讲起一些关于它的“往事”。那些“往事”,有可作为史料补充的点滴历史遗落,也有纯粹的民间传说。一边听着他们口中对于“关东第一家老烧锅”的讲述,一边再读东北民俗专家曹保明先生撰写的《积德泉》一书,对于“积德泉”的了解便从那样一段传播广泛的传说开
1789年,在关东腹地,伊通河北岸的窝棚屯,有一对齐家父子闯关东来到这里,落脚垦荒。 这窝棚屯的住户大都住在半地下的土房子里,夏天蚊虫叮咬,浑身奇痒,挠破后便长成了疮。一日,齐家父子在开荒翻地时遇见一个水洞子——却原来那里正是一处暗泉,水深不见底,平时因有树木和草丛的遮掩,加上风刮来的浮土掩盖,不易被人发现。 一连三天,爷俩开荒干累了,就跳进那口泉眼里洗澡、浸泡,过后还拎了一罐子回家……奇怪的事情出现了。 几天之后,爷俩身上的疮疤先是不疼,然后发白,接着一层层自然脱皮,烂处被长出的新皮所替代。就在齐家发现“神泉”后不到一年的工夫,泉眼周围就聚拢起越来越多的人,自然形成了一个屯落,人称齐家窝棚———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长春头道沟长白路以南,黑水路以东一带的地界。 此后,齐家利用这天然之水,开起了豆腐坊。“无论是大豆腐还是干豆腐,吃了就上瘾……”齐家豆腐一下子在当地出了名。 光阴荏苒。齐家豆腐坊的生意越做越大,豆腐坊也由原来的窝棚改成了泥坯大房。 稍有了些资本的齐家父子,这时又想到开烧锅,用泉水造酒。在人力、物力方面均成熟的条件下,齐家在已有的豆腐坊基础上,很快进入到烧锅的生产阶段。齐家烧锅最初起名“涌发合”,酿出来的酒醇香甘美。因为齐家待人亲切和善,买卖不欺不诈,当时“宽城子”的老百姓都视齐家为少有的行善商人。尤其是在接下来的那几年大旱里,“涌发合”舍水舍粥,救了不少穷人,一来二去人们就不管“涌发合”叫涌发合了,而改叫“积德泉”。所谓“积德泉”,就是指水好酒好人品好,三好合一好;积德积善积财,三积称为“全”(泉)。“积德泉”的名字从此叫得更响,传得更远。 正反两考 正考:关于泉眼 据史料记载,我国著称于天下的名泉有120多处,而长春的“积德泉”,就是这120多眼名泉之一,当年土名叫“夹荒泉”。“夹荒泉”的主要特色在于其水质的特殊甘美,内含大量锶、锌、铁、锰、钙、硒、锂等对人体有医疗作用的元素。且冬暖夏凉,口味纯正,水质良好,清澈透明,用它洗澡能治疗疙瘩、疖子、疮,饮用它还能治腹泻。 早在200多年前,积德泉(“夹荒泉”)就名扬东北了。 反考:关于传说 未完 请看( 巷报 孙彦平) [编辑: 孙鹏]1 前面提到的一段传说,虽已有诸多版本,但都不乏演义的成分,作为史凭的根据不足。 积德泉烧锅,传说中记载其前身为“涌发合”烧锅,地址为日本“满铁附属地”的富士町八町(后来的黑水路1号)。 对于积德泉烧锅的发源和原始地点,《长春市志》副主编孙彦平所编著的《百业源流》一书曾给予客观分析:“因为后来的积德泉烧锅在长春城北门外头道沟‘附属地’内,其前身是泉兴德烧锅,1922年改为积德泉烧锅,而涌发合烧锅是在城内东二道街。商号可以挪窝,但泉眼不能迁移。笔者认为,唯一的可能性是确有一积德泉小烧锅在城北门外,后被涌发合烧锅收买或与涌发合烧锅合股,改为泉兴德烧锅,后又改为积德泉烧锅,人们便移花接木,将涌发合烧锅作为积德泉烧锅的起源。是否如此,还有待于史料印证。” 几个历史“瞬间” 乱世衰败。20世纪初的那场日俄战争,俄国人以失败告终,这导致了日本人从此进入长春。1907年,“满铁株式会社”在头道沟“满铁附属地”内建设商业街,积德泉烧锅被划进了商业街的中枢———当时酒厂所处的位置黑水路正是日本的商业街富士町,而且积德泉的名望和利润传得日本人很是眼热,他们于是就利用手中雄厚的周转资金,开始控制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与此同时,清政府按日本人的要求,在长春开设商埠,对外开放。这样,从20世纪初起,除俄、日外的其他国家商业公司和商人也先后进入了长春。外国人在购买长春土产的同时,也把他们的各种工业产品倾销到长春市场,实际是和东北的民族工业争夺市场,提高自己的生存地位,积德泉在这场挤压和控制中败下阵来。当时,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直接支持的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在长春开设了几家烧锅,由于他们直接控制了原料价格,降低了酒市场的白酒成本,以充足的资金促使长春的民族工业在通货膨胀中拼命挣扎,积德泉的老酒迅速跌价,齐家无奈,把酒专门卖给俄国“坐商”,谁知,俄卢布(羌贴)突然贬值,一下子使积德泉损失了12万元大洋……未完请看(巷报 孙彦平) [编辑: 孙鹏] 2 又逢克扣劳金,酒厂工人不满,举行罢工,积德泉逐渐衰败下去。烧锅易主。当市面上传出积德泉要出兑转让的消息时,首先惊动了一个叫王云堂的人。此人商人出身,祖籍河北乐亭。1903年任长春“同合盛”买卖的会计。多年经营使此人省吃俭用手头有了几个钱,但距离齐家出兑积德泉的“10万元现大洋”还相差甚远。这样他一方面找人说和齐家再降一下兑金,一面物色合作经营伙伴。当时有河北玉田县商人出身,1914年来长春在“满铁协和栈”任职,后来担当了“兴德银号”董事的孙尚臣;伪满“益通银号”董事邓锡钰;吉林“永衡号”总办史函;日本开原顺兴铁厂董事后藤爱等人。5个人每人出资1万元现大洋,共以5万元现大洋的总价于1922年接兑了齐家苦心经营多年的、当时在“附属地”富士町八条的积德泉老烧锅。喜接“皇差”。易主后重新开烧的积德泉,逐渐恢复了以前的名气和实力。在庆祝“满洲国建国十周年”活动中,“朝廷”特地指定积德泉出酒,称为“御酒”。这“御酒”不同往常的酿造,必须具备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特殊功效。难是难了点,但是接下这批造御酒重任的积德泉,从此更加名声大震,生意红火。 公私合营。1948年,长春解放后,市政府接管了积德泉酒厂,成为当时第一家国营企业,命名为长春市酿酒厂,“积德泉”作为酒厂的注册商标。1956年,积德泉实现公私合营。在后来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酒厂迅速发展,先后兼并了益发合烧锅等5家企业,更名为长春市酿酒总厂,占地10万平方米,横跨伊通河两岸、京哈铁路南北,分布着五个分厂和仓储基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关东王”……(文字、图片资料提供:曹保明)(记者陈锐) 酿酒是东北三大传统工业之一,通称烧锅。以高粱为原料的酿酒技术,早在乾隆年间就随关内流民传到东北。 长春在建置之初即有烧锅酿酒,根据准确的文字资料记载,1817年在长春厅界内设有山西武姓人开办的瑞兴号烧锅。到1890年,长春府共有烧锅16家,其中公升合、义和号、万发合、同和泉4家在城内。以后至1907年,达21家。当时报载:“宽城子土产以烧酒为大宗,烧锅之多不计其数。” 20世纪初,长春有著名的“11家老烧锅”,据说其中的涌发合即是后来有名的积德泉烧锅,创设于19世纪中叶。 至1922年,长春有中国人经营的烧锅17家,这时期,长春城内烧锅多迁往头道沟“满铁附属地”内,主要为了逃税。 东北沦陷期间,据《新京经济的现况》一书载,1936年长春的酿酒企业共有17家,其中,中国人经营的11家,分别生产烧酒和老酒。积德泉烧锅在这时成为长春城有代表性的大烧锅,积德泉之名享誉长春城。(巷报孙彦平) [编辑: 孙鹏] 3(来源:东北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