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下品牌迷信导致品牌崇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10:10 法制早报 | ||||||||
在我们一路对国际品牌“爱你没商量”的时候,肯德基、亨氏、强生、SK-Ⅱ等一个月内却屡屡折翅。他们一会儿是辩白之辞犹言在耳,一会儿又立马上演道歉书的一出。这让我们在反思和拷问国际品牌的危机公关和诚信度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久悬未决的问题:究竟是谁塑造了某些国际品牌的“东方不败”? 首先是我们在计划体制下的品牌迷信混淆了市场机制下的品牌崇拜。国际品牌是全
有人说国内市场规则与法律的缺失养就了国际品牌的傲慢与偏见:比如召回制度。尽管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惯例,召回制度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被写入法律,但就是这些国家的产品在中国的召回也是暧昧微妙。 其实,理性地看看,这只不过是恢复了国际品牌制造企业的真实面目。效益最大化、利润至上永远是市场的不竭动力,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诚信经济,可是品牌天生只姓“资本”不姓“诚信”,“免检”也好“自律”也罢,都抵不上制度化的监管和刚性的规范,市场经济没有“东方不败”,市场经济也从不信什么永远的品牌。本报特约撰稿人 邓海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