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化农民获国家科技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14:25 扬子晚报 | ||||||||
前日,在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衡申报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王衡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农民。 王衡的发明被认为是国内外防治水害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可以代替部分进口产品,已在国内1180项工程中得到应用。专家估算,这些发明至少为国家节约资金11亿元。
这辈子就干这个了 王衡生在天津河东区。1962年全家被下放山西省万荣县光华镇王胡村。第二年,五年级上学期的时候,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当地没有任何亲朋好友,家里没有劳动力,挣不到工分,只能辍学回村里干活,那年他才13岁。 1982年,王衡到天津办事,碰到一个人来天津走亲戚,老家是唐山乐亭县。他说唐山发生特大矿水害,王衡就坐火车去看了一下。待了五六天,总算闹明白了:淹了4个大型煤矿,五六万工人下岗。他这才知道矿水害的危害这么大。 有一次,王衡自己跑到井架旁边看了一下,发现抢险队员正忙着从火车皮上往下卸大豆,180斤一麻袋,扛到井坑边解开倒进里面。他就问技术人员,为什么要倒大豆?人家说,要抑制矿水害,就要向里面填石块,大豆是为了填石块间的空隙。一火车皮的粮食啊,就这样倒掉了,这件事对王衡刺激太大了。 在唐山住了11天,本来应该回山西的,但王衡直接去了武汉。然后沿长江一直向下,到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扬州,一路走,一路调查。40多天,走访了上百个单位,发现23%%的工程要停工治水,58%%的竣工后需二次修复。矿上是透水,人防是大面积渗水,深基坑是塌方。治水不力的原因主要在防水材料上。当时,王衡就想:这辈子我什么都不干,就干这个了! 两千多次实验均告失败 没实验室,水泥是从运城化工门市部买的,用村里孩子滚着玩的那种铁环糊成两厘米厚的水泥饼。第二天成型后,再晾干一天,放进水缸里浸泡两天后,拿起来砸破,看里面是干的是湿的,干的多,就说明它的抗渗性能好,湿的多,抗渗性能就差。 折腾近3年,2000多次实验,都失败了,糟蹋了不少钱,后来算算账,欠了3.8万的债。直到有一次,王衡发现有一种材料,两厘米厚的水泥只有纸一样薄的地方是湿的,抗渗性能非常好。村里一个老瓦匠,拿瓦刀“啪”地打下去,说:哎呀,小王,真不得了,比砖头还硬!可你这么弄还不行,你应该到质检部门鉴定一下。 1986年3月24日,王衡连夜加工了25公斤新材料,准备去洛阳检测。没有路费,一头还没养大的母猪卖了,还不够,只好把家里剩下的5公斤香油也卖了,才凑了180元钱。 到了洛阳,一位总工听说个体搞研究,非常支持,说:明天把你的新材料送到实验室吧。谁知第二天王衡进了实验室大门,准备进里屋时,就听见实验室主任跟那位总工说:从不给别人做,做,就得交3000元试验费。 那位总工又把王衡介绍到南京军区一个同学那里,叫周久如。4月9日夜里,王衡背着那25公斤新材料上了火车。11日到了南京后,直到14日才找到周久如。周久如说:检测可以,如果有抗渗性能,1分钱不要,如果糊弄他,3000元加倍。然后把他介绍给实验室主任郜宝法。第二天一检测,有抗渗性能但不达标(部颁标准)。 想向院士发起冲击 王衡想,有抗渗性能说明路子是对的。王衡就跟郜主任说:跟你商量个事儿,我给你当一个长工行不行,一分钱不要,麻烦你借一点仪器给我。每天早上6点起来步行四站地到实验室干活,晚上借仪器做实验,夜里12点回到招待所。 12月9日,至今王衡记得很清楚。平时他都比郜主任来得早,那天,他刚到,郜主任已经站在门口,看见他就喊:老王,成功了,达标了!他还不敢相信,问:郜主任,您说什么?郜主任又说了一遍,他才相信是真的。 回到山西后,王衡同村里的10个人凑到了一块,对产品都很有信心,成立了建华化工厂。又请了30个销售业务员,都是村里的农民。不到1个月,30个业务员只剩下了1个,10个股东走了6个。生产了25吨产品,一点儿也没卖出去,买设备的9万6千元钱还是王衡向别人借的高息。都觉得无利可图。王衡就跟他们说:赔钱,我来承担;挣了钱,我占一半,你们分一半。到了1988年年底,就产生了两万元利润,总算死里逃生了。 现在,企业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9项,王衡是该化工厂厂长、教授级工程师,他的目标是以11项发明专利为基础,建设特殊混凝土研究生产基地。他说:“对于个人而言,我想向院士冲击,但多少年能够实现,不敢说。”(据新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