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农民造“天堂” ——城市化背景下的苏州农村变革述评 本报记者马正红许元强胡建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09:21 无锡日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千百年来人们将苏州看作天堂。“过去只是城里人的天堂,”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总支书记常德盛向苍天抬起头,笑了笑,对阳春三月到苏州采访的本报记者说:“农民几乎从来与天堂无缘。不过,时代不同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实行农村变革,就是要为农民造天堂呀!”这位在田间躬耕了大半辈子的老农民、党的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真是高人,他将近几年苏州解决“三农问题”的伟大实践和巨大变革既理性又形象地升华到了历史里程碑的高度。这是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实行联产承包制、发展乡镇企
业、吸引外资、发展民营企业等一系列浪潮之后,苏州农村的又一次巨大、广泛的变革浪潮。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社会,即所谓“天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是两千年前孟子心中的“天堂”。而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蒋巷村,3平方公里土地上建造了另一个“天堂”———“东有生态园,西有蔬菜园,南有生活园,北有工业园,中有粮基地”。初步实现了“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村前宅后像果园,全村像个大公园”的目标。当我们将视线扩大到整个苏州市84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时,看到的是为农民建造的“人人有技术,人人有职业,人人有保障,家家有物业,户户有股份”的天堂。这种天堂,用当地官方语言来说,叫做“高质量的小康社会”。

  新世纪新话题,“反哺”农业热潮滚滚在苏州采访,吴侬软语声声悦耳,而我们在此听到的最多的话语就是如何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反哺农民。“反哺”,就是新世纪苏州的新话题。在二十多年的改革中,苏州在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道路上跑得很快,可是,农村为此也付出了代价,乡村农民与城市市民的生活差距依然不小。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农村哺育了城市。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整个城乡的和谐。让作出了历史贡献的农民分享城市文明,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这就是苏州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的着眼点。从这个眼孔里放眼向远处,就是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要农业支持工业,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要支持农村。“拉美陷阱”,是我们在苏州听到的一个名词,即拉美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未能及时化解城乡体制矛盾,农民作为弱势群体跟不上现代化的步伐,反过来拉现代化的后腿。它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怪圈,苏州人以此为鉴,决不重蹈覆辙。苏州奋力冲破“二元结构”的束缚,实施“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战略。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的进步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来统筹,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相关政策,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市和农村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和谐发展。2004年,全市安排财政支农金达8.6亿元。去年全市实现了农民的“零上交”和“零负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03元,比上年增长12.3%。

  让农村融入城市,区划调整一浪高一浪同苏州人谈镇和村的个数、名称,即使是相当一级的干部,也没有几个人能够报得准确。因为这是“变数”,每年每月都不一样。单凭这个,就让人感受到苏州行政区划调整的滚滚浪潮。它是苏州市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战略性动作,它是农村向城市靠拢跨出的一大步。行政区划调整的“第一枪”就是在太仓市打响的。将沿江7个镇调整合并为3个镇。常熟、张家港两市紧紧跟上。乡镇的合并,为三个港区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空间,“以港兴市”战略得以实施。区划调整是城市化的一个必经之路。小村变大村,小镇变大镇。到目前为止,苏州共撤并镇54个,原来121个镇变成66个,镇的平均规模由45.44平方公里、3.84万人扩大到82.06平方公里、6.94万人。镇村规模扩大后,增强了综合实力,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城区、中心镇村集中,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同时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节省了公共设施的投资费用。可谓“一箭多雕”。镇村合并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实惠?在苏州农村,你到处可看到已建成的和正在建造的农民小区、农民公寓。这是一个飞跃。农民在这里享受的是高质量的城镇生活。城市化的农村,是都市里的村庄;城市化的农民,是田野里的市民。苏州人会“用古典园林的技艺,布局现代社会的版图。”城乡规划融入了“世界眼光”和“长远眼光”。时至今日,苏州市政府区划调整这把“剪刀”还在挥舞,下一步中心镇将调大到150平方公里,人口10-20万;村级人口将达4000以上。县级市还将撤销城关镇,街道直属市政府。

  让农民变成老板,“三大合作”开启“户户有股份”新时代苏州市吴中区横泾街道尧南村2004年成立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分别是葡萄股份合作社、物业股份合作社和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全村人均年收入9158元,比上年增收1860元。有一户人家三个合作社全都参加,全都入股,去年分红时一拍账,净收入8.5万元。该村的成功在于抓住了城市化的机遇,迅速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这就是让农民人人有股份,做“老板”。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间,联产承包实行了,粮食单产增加了,粮经比例调整了,可是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却难以突破。新世纪的城市化为这一突破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吴中区紧靠苏州城,大部分农民离土离乡,为确保这些农民整体利益得到保护又能实现增收,2003年吴中区长桥镇15个村全部组建股份合作社,成为江苏第一个全体农民持股进城的乡镇。农民成了投资者,他们的投资年年可分得红利。综观苏州农村的股份合作制,林林总总,体制规模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是“三大合作制”:即社区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集体资产过去是观念上的人人占有,可是落实到个人却谁也说不清占有多少。

  现在社区股份合作社就能一目了然,全市已有149个村进行了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革,使20万农民享有了股份。农民有地,将地入股又是一大突破。该市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经营,建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74个,去年有66个合作社进行了分配,亩均分红758元。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涌现出469个,入社会员3.5万人。平均股金回报率9.24%。

  让农民进入市民保障体系,不叫进城农民沦为贫民去年苏州发生了一件足以引起“地震”的大事,苏州309万农民一夜醒来时就手握“居民户口”。新中国存在了50多年的“农业户口”的历史到此戛然而止。一张“居民户口”宣告城乡人民告别了身份的所谓“贵贱”之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是,当市民和农民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时,他们就真的平起平坐了吗?农民亮出这张“户口证”就能生活了吗?失地进城后的农民会沦为贫民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燃眉之急,该市及时推行“土地换保障”,使被征地农民“不失业、不失利、不失财”。城市居民和乡村农民的最大差别在哪里?说到底,就是社会福利上的差别。

  新一轮城乡发展,就要在社会福利上进行城乡接轨。该市参照城镇社会保障的做法,努力使农民“贫有所扶,困有所帮,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三大保障”体系,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大病风险型合作医疗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它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惠及了全体农村居民。在常熟市虞山镇梦兰村,一位80多岁的老人喜气洋洋地告诉记者说:“我一年可拿到各类生活保障8000多元呢!”他没有吹牛。因为这里的企业职工人均收入2万多元,外加5种保险。全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1.3万元,并且享受农村养老保险和村养老金制度双重待遇。我们在许多地方看到,农民看病有医疗卡,养老有保险卡,上超市有消费卡,应聘有就业卡。当农民变成“持卡族”,就表明农民已经与城市居民的距离不远了,城乡差别在空间和内涵上迅速变小了。

  苏州采访四日,心绪久久难平。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变革展示给我们一个“天堂”的雏形,谁能不向往,谁能不鼓舞?苏州人给我们留下的是“大突破、大手笔”的难忘印象。沧海桑田,城市田野,市民农民,工业农业,汇成了一曲巨大变革中的和谐交响乐。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