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总会操出来的文化个体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09:41 时代信报 | ||||||||
吴文,这个因重庆言子而成名,因“安世敏”而家喻户晓的重庆崽儿,最近突然在全国范围内火起来,既中央电视台 《见证》栏目在3月初播出为他做的一个专辑之后,4月1日,他还将赴京与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鲁豫“有约”。 信报记者范时勇/文
3月25日下午,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吴文准时出现。黑色的夹克,黑色的公文夹包,行色匆匆,脸上表情僵硬而 严肃,不像一个喜剧演员,倒像是一个公务繁忙的公务员。 礼节性地握手之后,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沓长达8页的资料递给记者,“你要问的问题都在上面!”资料是用A4纸打 印的,条款分明,上面布满了钢笔改动的痕迹。 但是,在舞台上、在屏幕上,吴文却一直是以喜剧演员的形象为观众熟知的。 现实生活与舞台上的强烈反差,一时让记者难以适应,心里掠过一丝惶惑。短暂的停留之后,采访继续。开始时,吴 文话不多,表情淡淡的,问什么答什么。大约半个小时,摄影记者赶到,当摄影镜头对准他时,他立即来了情绪,表情丰富起 来,话也多了起来,说到高兴处,还会来上一段言子。 这个“安世敏”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这个人见不得舞台,见不得灯光,拿不得话筒,否则,激情一下子就上来 !” 生活中 一个严谨的人 在生活中,吴文不太爱说话,这在记者第一次与他电话预约采访时就有所体会,“你哪位?”“什么事?”“上午没 空,中午电话联系。”总是这种简短的语言,初听,还以为是如今出名了耍大腕,见面之后才确认,性格如此。 这一点,上周来重庆拍摄《鲁豫有约》节目的凤凰卫视的两位编导也有同感。到重庆的第二天,他们就发现吴文比较 沉默,于是非常不解:这个看起来一点喜剧元素都没有的人,怎么会成为重庆的喜剧明星?他们开始怀疑这次重庆之行是否正 确。正好,晚上有一场吴文的演出,观看完这场演出之后,两位编导释然了,“判若两人!”这是他们对吴文在台上和台下的 表现的评价。 “或许是舞台上说累了,下来需要休息,养精蓄锐吧。”吴文承认,他在生活中的确不爱说话,“各行各业都有获取 素材的可能,在生活中多听别人说说,可以为自己的创作吸取营养。”他这样解释。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语言艺术不同于音乐作品。音乐作品可以反复听而不厌,而语言艺术要逗乐观众,主要靠的是 抖“包袱”;如果在生活中也经常这样说,观众已经熟悉后面的包袱,就失去了包袱的意义。因此,“作品在生活中不要流露 ,在舞台上才能让观众爆笑。” 吴文这种不爱说话的个性也延续到家里,妻子和儿子都习以为常。但是,在家里他会冷不防创造一些喜剧的语言和行 为,让妻子和儿子突然开心一笑,这是因为“突然有了创作的灵感或看到优秀的作品,激发了表演的欲望和身体内的喜剧细胞 ,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将妻子和儿子当成了观众。” 行走江湖的 个体艺人 吴文从小爱说故事。学生时代,他被老师吸收到学校的“革命故事组”后,如鱼得水,开始刻意学习说故事的技巧。 高中毕业,吴文没能考上大学,却被一位前辈相中邀请到重庆市曲艺团。但是,当时的吴文没有编制,只是一个临时 工。这种特殊的身份给他带来很大的困惑。收入比别人少得多不说,还不能参加专业的调演和比赛,而参加业余团体的表演, 他们又认为吴文是专业的,不太愿意接纳他。就这样“兽群不纳、鸟群不收”,处境尴尬。 当时,吴文在曲艺团主要演话剧,比如《抓壮丁》等,不管演出再好,掌声也是大家的,这让他很怀念在学校时,自 己从来都是同学们的中心。于是,吴文干脆辞职出来说评书,走上了一条个体艺人的路子——他可能要算重庆最早的文艺个体 户之一。 由于没有正规团队的身份,也不是业余团队的演员,吴文的演出处处碰壁。他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虽然情绪有些激动 ,但更像是在讲别人的笑话。当时流行的是长篇评书,一个本子要一两个月才能说完。他常常背着自己的行头到郊县演出,然 而,由于没有演出证明,当地的文化干部常常为难他,本来需要一、两个月时间的,只给他一个星期。没办法,他只好按时打 道回府,过两、三天再杀过去,重新申请演出时间。这样来回跑,后来听众有意见了,觉得不过瘾,就直接把他请到家里,本 来要表演一两个月的,几天就给他们说完了。 这是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吴文虽然忙碌,但很充实。但是,当时间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港台影视流行风的 进入,造成重庆万人空巷的局面,吴文的听众不可避免地大量流失,他的生活受到挑战。“那个时候《霍元甲》确实太火了, 将所有的人都吸引到电视边,”吴文说起当时的情况,也感觉好笑,“我当时又急又气,恨不得将电视台炸了——因为它抢了 我的饭碗!” 一个特殊的 营业执照 吴文最终没有炸电视台,而是开始四处找生活。他甚至到一家报社兼职跑广告,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客户讲一个故事 ,换回一块巴掌大的广告。后来,他发现了另外一个演出市场——学校,“我可以给同学们讲革命故事啊!”当年在学校讲革 命故事的经历诱发了他的这一想法。 但是,他仍然没有演出证明。为了让学校相信他不是骗子,他每次到学校讲故事都带上一个本子,讲完以后,就请学 校的领导写一段评语。评语越来越多,他的路子也越走越宽。 有一次,在给工商局的演出中,他认识了工商局的领导,在谈到没有演出证明的苦恼时,工商局的领导深表同情和理 解,特意给他颁发了一个特别的营业执照,上面的内容是——经营范围:曲艺;注册资金:200元;经营地点:流动;经营 人数:1人。 由于学校会放假,并且很多学校没有礼堂,太阳大了不能演、下雨了也不能演,吴文的收入朝不保夕。 有一天,吴文的老婆去买米,回家来她很兴奋地告诉吴文:捡到了1元钱。两口子在家里高兴了好一阵子,但是高兴 过后,吴文开始感到凄凉,“1元钱在我们心中都是不小的数目了!?”他开始下定决心要赚钱。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吴文偶然遇到了一个以前的朋友,开了一家夜总会,知道吴文会表演,于是邀请他去策划节 目,工资是每月500元。当时,吴文真的很感动,500元的月薪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笔很大的钱了。 吴文当时还有一个想法,在这里,“可以学习别人的表演,对自己也有促进。”他没有想到,夜总会却成就了他今后 的事业。 开创言子 新文艺品种 初进夜总会时,吴文仅仅是一个管理人员。但是有一次,一个有些名气的主持人耍大牌,刁难老板,吴文看不下去了 ,自告奋勇上台试试,老板同意了,一方面是当时情势所逼,另一方面,他对吴文的功底还是有些了解的。 在夜总会浸淫已久,吴文也摸到了消费者的心理,这些人都是来消遣的,需要的是轻松,“而当时演出节目的内容非 常狭窄,基本上是以唱歌跳舞为主。”于是他决定在主持风格上创新——用喜剧的形式,融汇重庆地方上流行的言子。由于有 说评书的功底,他一举成功,现场反应激烈。 几个月后,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在重庆的夜总会中流行起来——搞笑。重庆言子更是这场娱乐风暴的始作俑者。 吴文也成为第一个把语言艺术引进夜总会的人。他甚至成为夜总会收入的保障,为了能请他去表演,有的夜总会甚至 动用保安来“绑架”他。 1997年,重庆的一个音像出版商发现了吴文的商业价值,开始有计划地将他创作、整理、表演的重庆言子做成碟 子、磁带出售。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重庆言子——正式诞生。一时间,重庆的街头巷尾,到处充斥着吴文搞笑的声音,几 乎所有的音像商店都悬挂着吴文的大幅宣传画,他开始体会到成为名人的感觉。 因安世敏 而家喻户晓 成为名人、飘在空中的良好感觉没有维持多久,吴文就被无情的现实重新打回原形。 那是1998年,吴文回忆说,他与傻儿师长的扮演者刘德一一同应邀到湖北演出。当时,刘德一主演的电视连续剧 《傻儿司令》正在湖北热播,而吴文的带子和碟子,湖北的音像制品商店也有销售,但是,当两人一起下车时,所有的人都围 向刘德一,把吴文凉在一边,这时,“一个演员的悲凉感油然而生”,回到宾馆以后,他发誓,“一定要演电视剧!” “作为演员,只有电视剧才能让更多的观众熟悉,同时,才能拓展更大的市场。”吴文认为。 从湖北回到重庆,吴文就开始做起他的演员梦。他根据重庆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安世敏”策划了一个电视剧本《奇人 安世敏》,但是他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当上演员。 有一次,一个在重庆电视台做摄像的朋友开导他:“想当演员就得找钱,找到钱就可以拍电视剧当主演了。”吴文兴 奋极了,问:“需要多少钱啊?”朋友告诉他:“300万元!” “我的天啊,把我卖了也不值300万元啊,”吴文当时想,“有300万元谁还去当演员啊。” 但是,既然朋友已经指了一条路,就有了一线希望。 吴文想到了在夜总会认识的老板们,他频繁地约这些老板吃饭、喝茶、洗桑拿,但是,当说到钱时,这些老板的回答 如出一辙:“投资300万元,要卖300万元的带子才能收回成本。带子都卖给谁呀?还不如去修个夜总会。”吴文费了很 多口舌,他们还是无动于衷。 有一天,他找到一个做生意的朋友,说得差点眼泪都掉下来了,“只要你投资让我拍,我一分钱不要,管饭吃饱就行 。”朋友终于被感动,答应了投资。 《奇人安世敏》一炮而红。吴文也因此在重庆家喻户晓。 我不代表 谁能代表重庆? 25日,记者采访吴文时,与他走在街上,不时有好奇的目光追逐着他,并且发出惊呼:“啊,安世敏!”而吴文则 边走边微笑点头致意。过人行道时,被一对老年夫妇拦住,吴文耐心地向他们问好。 “我儿子与我一起上街,有一个特定的习惯,”吴文说,“就是远远地走在前面,不和我在一起。”他儿子这么做的 原因是,“扯得很!麻烦!” 对于目前“吴文能否代表重庆的喜剧演员”这一议论,吴文充满了信心,“从重庆言子这个角度,我是开山鼻祖,我 不代表谁代表。” 据悉,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拍吴文们的专辑还有一个副标题《找乐》,选取的是仍然活跃在各地的以地方语言为 主要表演形式的代表者,吴文因“重庆言子”而被选中,因此,他对目前的议论不屑一顾,“除我以外,还有谁因为用重庆地 方方言表演而在全国有这么大的影响?” 据吴文介绍,即使在北京,他在一个大超市的音像制品柜台,也在地方戏曲专柜里发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那里摆放 着他的20多盘磁带或光碟。 “有一次一个美国的华侨朋友告诉我,美国的黑人在争取自己的权利时,也高喊:‘雄起’、‘雄起’……”说到这 里,吴文脸上浮现出安世敏作弄人后的得意,“他们觉得用重庆言子喊起来才过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