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要和环保局长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09:41 时代信报

  -不计报酬关注重庆环保十年,网络热帖引起广泛反响;

  -市民发言,来自民间的智慧亟欲对接政府执政思路——

  信报记者陈富/文黄

  一篇

  网络“檄文”

  重庆空气污染、饮用水源水质分居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倒数第二、第一,被国家环保总局亮“黄牌”的消息在重 庆各界引起广泛震动。而在政府紧锣密鼓部署加强环保的一系列措施的同时,民间的声音也在躁动。3月23日,新华网重庆 频道视点论坛上的一篇文章引发了许多网友对重庆环保问题的热烈讨论。

  这篇文章叫做《重庆环保知耻而后勇》,署名“阳关”的作者相继还发出了《不要嫌弃长江》、《水态—发展中人为 忽视的硬指标》、《谁为水污染买单?》等系列观点文章,都是洋洋数千言,行文比较理性,同时明显看出有自己调查的内容 ,与一般网民的意气之言大相径庭。文中对当前重庆环境污染问题的批判,锋芒毕露却又显出某种厚道。

  他写道:“作为一届政府的主要领导王鸿举先生,包括其他先生是辛苦的,从他清瘦的脸可以感觉得到。

  但是光主要领导着急不管用,要紧的是让全体政府官员、公务员都要着急,并用实际行动表明他在着急,问题的解决 才能看到希望。

  比如,前段时间的沙坪坝区梁滩河鸭粪污染问题,报纸登了,环卫部门也出动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现阶段没有办法 。

  如果我们不是对产生污染的污染源——养鸭户一味地姑息,而是对达不到治污标准的经营户一律取缔,这结果又会咋 样?

  只要不要让环保的法律、规定,做污染源的尾巴,由它牵着鼻子,跟着它走,事情绝不会像现在这样。”

  而在《不要嫌弃长江》等文章中,“阳关”则对投入近400亿的长江生态治理表示了忧虑。

  “现在知道了从而加强治理不算糟糕,怕的就是处在这个环境还不知道。”

  “支持楼主,重庆的环保问题不容忽视,这从近处说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远出说影响投资环境!”

  “我们不能一味歌功颂德,也需要自我反省,也需要督促政府部门,只有全民参与,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逐步优 化。”……

  不少网友在读完文章后,纷纷发帖留言。

  我们试图寻找《不要嫌弃长江》等文章的作者,去寻找网络背后的那份理性和胆识,以及民间对重庆环保现状的整体 情绪。

  记者在新华网重庆频道用户注册中找到了阳关的电子邮件,连续发送了数封邮件,结果都被退了回来。于是,记者只 好在网络上留言要求同阳关取得联系。

  两天之后,记者没有收到任何回应。记者很快与一位同阳关有过争论的网友取得联系。这个网友情绪复杂的说:“阳 关犟得很,但是确实是个有热血的人。”凭着网友的回忆,记者找到了阳关的QQ号码。

  3月28日上午12点,记者在等候了一天之后,网友阳关终于现身网络。1个小时之后,经过苦心劝说,阳关答应 当天下午接受《时代信报》的采访。令我们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是一个老者。

  阳关给记者发过来这样一段个人资料介绍:阳关本名郑祥光,男性公民,62岁,有10多年网龄。平时专注国事、 公家事、身边事,爱打抱不平,也喜好舞文弄墨。虽不是科班出生,信手涂鸦,也有心得。自上新华网后,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短短几年留有约百万文字。不能靠它养家糊口,故且看成空搞灯,聊以自慰。

  不要

  嫌弃长江

  3月28日下午6点,重庆江北华新街。当记者向特意下楼迎接的郑祥光表示歉意的时候,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却做 了一个很顽皮的摊手动作。

  “现在的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严重阻碍了城市发展,”郑祥光说,“我们的政府部门在环境问题 上的作用长久以来都乏力。”

  郑祥光早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精通俄语和日语,曾经担任重庆家具研究所的所长,是一名资深的研究员和工程师 。“以前在上班的时候,我一门心思只有工作,没有想过其他事情。”郑祥光说,现在退了休,自己也没有什么爱好,所以就 把精力和心思都花在了对社会的思考上。

  郑祥光的思考有很多方面,但是对于长江三峡的思考就涉及生态、绿化、旅游、开发等许多方面。在《不要嫌弃长江 》一文中,郑祥光说到长江水目前的状况很脏,导致很多人开始嫌弃长江。

  郑祥光认为,嫌弃长江,就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因为长江的污染发生在我们的手上,长江水一日不清,一日不洁, 就对不起我们的子孙后代。如果我们不大刀阔斧整治污染源以杜绝水系的污染,雷厉风行封山育林以涵养洁净的水源,加大生 态科技的投入,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保护江河的先进经验。长江这条母亲河,就不会有彻底返老还童的一天。

  在郑祥光的记忆里,五十年代,无论是小溪,或者大河基本上是清洁的,还没有污染的痕迹。

  后来各种污水的排放,严重污染了长江,比较典型的就是粪便的处理。没有经过处理的粪便,直接排进江河,污染了 长江。这令郑祥光想不通,他说,即使是动乱的文化革命年代,这粪便也是由专用的粪车挨家挨户收走,然后装船或车运,作 为农作物的肥料重新回到广袤的土地,重庆如此,连北京、上海也毫不例外。也就是说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有这么一条底线, 如此脏的东西,不能随便处理,更没有想到,让它与我们每天要吃的饮用水掺合。

  但是,后来的事实是粪车停摆了,粪船下岗了,长江、黄河我们的母亲河用它包容万象的胸襟,包容了不肖子孙的虐 待。紧接着,上百万吨的洗衣粉,各种废水,各种潲水,反正不管什么污七八糟的东西,都通过同一渠道,流向了江河。为了 一己蝇头小利,不管谁都可以向江河下手,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10年前,郑祥光曾乘车去四川的珙县,参观该县的一个旅游景点,一个富含钟乳石的天然石洞。汽车在山间盘旋, 山间的小溪中,一股污浊的溪水,泛起白色的泡沫,据说,上游办了一个手工生产卫生纸的作坊。当时,他就在思考:这样一 个作坊,究竟能解决多少人的就业?能给该县带来多大的利润?就这样让一条长流不息的小溪,留下了被人硬加在它身上的死 亡烙印?

  像这样的思考,郑祥光还有很多。比如,《长江绿化的思考》中有谈到支柱产业的悖论、大自然处罚毁绿者等等。

  郑祥光还建议用商业筹资模式,开发三峡,建立长江两岸绿色生态区。在他所做的一份可行性报告中,他提出用民间 集资,及出让山林命名权的方式引进资金,在长江一线东起奉节,西至市区的铁山坪三至四重山的狭长地带,建立一块大面积 的以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为主的绿色森林。郑祥光向记者做假设,“如果李嘉诚先生投资建长江黄埔林,如再搞一个专为长江 学者服务的学者山庄,让长江学者一边休假,一边研究,把生态区搞成科技园也完全可能。”

  “我们可以比照美国西部田纳西州的开发模式,让生态开发区按商业方式操作,”郑祥光说,只要开发得好,政府只 提供土地,监督、检验是否达到生态环保要求,就可以发展出长江一带崭新的经济增长带。

  还有,郑祥光还认为城市生活用水应该分类。“区别食用水和使用水,不仅可以缓减水厂的处水压力,而且更为有效 的利用了水资源,包括现在正在拆除的输水设施都可以再利用。”

  十年

  关注与呐喊

  郑祥光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模样和任何一位普通老人并无异样,走在大街上很少有人对他有更多的注意 。但当他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那种激情和深沉兼具的气质,使他和退休老头的概念区别开来。

  “反正已经退休了,这也算是支撑我继续生活的理由吧。”。早上8点起床,接着是一整天的阅读和思考,晚上的时 候把思考出来的东西变成文字。他说,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呐喊。

  “我是带着个人感情,尤其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感情来写那些文章的。”他这样告诉记者。

  郑祥光已经年迈,患上了高血压和严重的颈椎病。但是,他坚持上网,坚持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精力充沛得胜 过许多年轻人,这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自己说“出过很多书”,他抱出一大堆书籍向记者介绍:到目前为止,我写 作或者编辑的书已超过7本,不过大部分都没有公开发行。这些书都是他把自己所有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分类汇集,打印成册 。共有6本,每一本都超过20万字。“我还有个网友在看了我的文章后,很感动。要资助我自费出版一本书!”事实上,郑 祥光曾经出过一本真正的专业图书《人体工程解剖学》,1984年由四川人民科学出版社出版。“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郑祥光说,现在要出一本书很难了。

  现在,他只是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虽然没有任何稿费,甚至由于经济有限他还很小心的计算自己的上网时限,但是郑 祥光很坚持。

  “十几年了,我一直关注着环境问题。我不图什么,我只是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不过,我真诚希望能够有机会与环保局长或者其他相关政府官员对话,把我自己以及其他民间人士对环保的看法和 解决思路,与政府沟通。环保部门很辛苦,做了很多工作,同时也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势力的制约,他们的一些难处,我也希望 可以向网友们转达。”郑祥光扶了扶厚厚的眼镜。

  他说,希望局长们有这样的胸襟。

  正在生长

  的民意力量

  在很多年前,郑祥光就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只是当时他没有找到让人关注的途径。

  “当时,我把我的这些思考形成文字,却不知道该交给谁。”郑祥光说,他还记得他第一次将建议信带到市委传达室 请求转交被拒绝的情景。

  “当时,传达室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没有规定可以接收转交信件,只能通过邮寄。”郑祥光说,当时他有一点点的气愤 ,自己是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专门跑一趟,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在他走出传达室门口的时候,碰到了《红岩》小说的作者杨 益言,杨益言对他的做法十分赞赏,还劝他“不要急,慢慢来”。

  于是,他连续好几年每年都写一封信给时任市领导;直到后来,互联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郑祥光50岁才开始学电脑,现在已经能够“盲打”而且能够熟练的上网。他不再给市长写信,而是把他的思考都发 在网络上。

  1998年至今,郑祥光先后撰写了500多篇言论文章在网络上,其中有100多篇被新华网收录在精选文集里面 ,受到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在网友的跟帖当中,有的对他的认真态度表示肯定和敬佩,也有人认为他是在“拆重庆的台”。一不小心还被卷入了 著名的成渝两地之争,他被认做是“成都”派,甚至还有网友质问他到底是不是重庆人。

  “我出生在北碚,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我比很多人更热爱重庆。”郑祥光说,他只是提出这些思考的问题和他认为 是建设性的意见,“我没有批评重庆的意思,我希望重庆的以后更好。”

  “这些问题也不仅仅是重庆才有的问题,很多地方都有。”郑祥光说,“社会上那些好的事情我就不说了,报纸、电 视台可以报道;但是那些不好的事情我就要说,我要让更多的人来思考、反省,希望重庆可以越来越好。”

  事实上,在网络上像郑祥光这样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社会建设性观点的网友越来越多。

  在著名的《深圳,你被谁抛弃?》网文事件之后,有学者评价,“互联网作为民间的智囊机构可以补充目前现在很多 政府研究机构的缺失”。那么,政府部门如何广纳民间智慧,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办好公共事务,而不是以官本位的心态关起 门来做事情,是政府执政能力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

  重庆大学社会学教授杨尚鸿认为,郑祥光的文章能够引发如此多的关注,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并非只是一味地 表达情绪,更主要的是以理性的态度“提出了一些值得警醒的问题,也开出了一些药方”。他认为,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郑 祥光这样的社会公共事务思考者也会越来越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