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社保体系构筑社会和谐之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09:09 天津日报 | ||||||||
———本市构筑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综述穆秀玲张璐 构建和谐天津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穆秀玲张璐
编者按 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心情舒畅、生活幸福,切实从多方面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心情,人民群众的意愿,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多年来,天津一直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优于一切的位置。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基本工作思路,严格把握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大多数群众这样一条坚持不变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关乎百姓利益的稳定物价、扶贫解困和再就业“三件事不离手”;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文化品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新三件事,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市委明确提出,要从灵魂深处关心百姓的安危冷暖,把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永恒的职责。 从灵魂深处,首先要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雨水淹泡时趟着没膝的水体察民情,百姓拆迁时串街入户问寒问需,遇到漠视群众利益或伤害群众感情时拍案而起、严肃批评,面对困难群众决不让一家一户过不去,安置下岗职工视同兄弟姐妹真心真情,关切离退休老同志不能“人走茶凉”。从灵魂深处,还要体现在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上。千方百计帮助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千方百计发展经济增加职工收入,千方百计安排好百姓衣食住行,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就业、住房、养老、医保、社保、子女上学,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心系群众,才能增进感情;只有牢记宗旨,才能服务群众。要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解决好代表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就要从灵魂深处,体现百姓为大、百姓为先,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才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多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职工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就业、社会保障、维护职工权益、困难职工救助等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为职工群众算大账、谋长远、办实事,使普通老百姓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成果,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增三减”凸显就业成效 就业是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本市在政策导向、配套措施和落实办法上狠下功夫,先后出台了57项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形成了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继2003年实现新增就业人数大于新增下岗失业人数之后,2004年又实现了新增就业人数大于新增劳动力数量和新增下岗失业人员两项之和的目标。全年新增就业人数21.5万人,比上年增加3.33万人,增长18.4%,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7万人,同比增长13.4%。 由于就业数量的增加,有力地拉动了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同时,全面推行失业保险、城镇低保与再就业联动机制,鼓励享受低保和失业保险的人员自谋职业。2004年全市5350人参加创业培训,3300人创业成功,带动2.55万人实现再就业,走出了一条由生活保障转向就业保障的新路子,天津经验被推广到全国;通过建立300家公益性再就业公司,开发了社区治安群防、交通协勤、旧楼区改造物业管理、园林绿化、环境整治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等九大类公益性岗位,共托底安置“4050”人员3.7万人,补贴工资、社会保险金1.2亿元;通过政策扶持,对从事社区灵活就业的下岗职工,给予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补贴,保持就业的稳定性。截至去年末,已为7.6万人补贴1.43亿元。 多项政策的合力效应,使全市公益性岗位和从事灵活就业的11万余人由下岗变上岗,由失业变就业,既有工资性收入,又有保险补贴。既改善了眼前的生活,又使将来退休拥有生活保障。 面向下岗失业人群的普惠型政策使人们心里更踏实了。到去年底,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76%以内,比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低0.54个百分点,为促进本市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本市就业再就业呈现了“三个增加、三个减少”的良好态势。“三个增加”,一是企业单位实际从业人员净增5.5万人,扭转了10年来本市企业单位从业人员负增长的趋势;二是社区灵活就业人数达到10.7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三是公益性岗位就业人数达到3.7万人,比上年增加2.01万人。“三个减少”,一是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由上年末的9.5万人减少到5.13万人;二是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由上年末的24.13万人减少到18.4万人,在减少的5.7万名低保人员中,有3.3万人实现了再就业;三是新增下岗失业人员明显减少。全市新增下岗失业人员5.8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1万人,减幅达35%。 社会保险彰显社会公平 多年来,本市坚持百姓为大,百姓为先,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作为永恒的职责,把政策导向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调控手段,不断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增强保障能力,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使广大职工和退休人员在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享受到更多实惠。 医疗保险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核心,由门急诊大额医疗补助、大额医疗救助、公务员医疗补助等构成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建立起三个保障平台,一是“统账结合”平台。共覆盖人群199.04万人;二是“大病统筹”平台。2004年本市开全国之先河,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参加医保,解决了25万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4.3万名在职职工的大病统筹医疗保障问题,使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医保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医疗救助”平台。去年各区县、各委局(总公司)共筹集救助资金1600万元,对2万余名因患大病、重病造成家庭生活较大困难的人员实施了医疗救助,年人均救助662.6元。三个平台的建立扩大了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使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以及因病造成家庭生活较大困难的人员及时得到医疗保障。困难群体有病可医,增加了社会温暖与活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工伤保险制度于去年1月1日启动,为减轻企业负担,将5.6万名老工伤人员和职业病患者待遇纳入工伤保险支付范围,运行平稳。 养老保险在2003年首次遏制参保缴费人数大幅度下滑的基础上,去年末缴费人数达到178.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0万人;基金征缴增长14.9%。医疗保险覆盖人数262万人,比上年增加39.2万人,增长17.6%;基金征缴增长27.7%。医疗支出增长30.46%。失业保险参保缴费人数195万人,基金征缴增长14%,全年为11.8万人次失业人员发放了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缴费人数达到111万人,基金征收1.45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付进一步规范,建立了养老金防冒领机制,全年共追回和停付已故人员养老金2300万元。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定点医院联网达到210家,90%的参保患者实现网上办理住院手续,参保患者就医更加方便。 在保障能力日益增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继2003年将统筹外养老金纳入统筹和增加养老补贴50元后,去年本市又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再次调整了养老待遇,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由664元提高到765元,养老金增幅达15.2%,使退休人员及时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养老金连续四年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没有新的拖欠。为了减轻患者医疗保险负担,本市合并了两类特殊病起付标准、降低了60岁以上退休人员的门诊起付标准,提高了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老工人的医疗保险待遇,使29万名参保患者受益,共减负4930万元,人均减负170元。 维权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多次强调:“不能用不涨工资的办法,增加企业利润;不能以改善投资环境为借口,不给职工上保险;不能简单地用牺牲工作岗位的办法,走发展企业的路子。”本市把解决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及时惠及广大职工群众。 人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维护好劳动者权益,实现好劳动者意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天津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历史包袱沉重,尤其是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就业和保障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不能扎扎实实、富有成效地抓好职工权益的维护,就会影响全市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部署的提前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有可能受到耽搁,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就有可能受到冲击。 市劳动保障部门从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尽心竭力、持之以恒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职工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满腔热忱、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目前,全市106个街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全部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窗口,开辟了调处劳动关系的新渠道,使职工群众遇到生产生活困难时能够得到政府部门及时有效的帮助。 全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案件10125件,结案率96.5%。通过劳动保障监察,督促用人单位与10.6万名职工补签了劳动合同,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75家。2004年8月,本市在全国率先完成清欠建筑业农民工工资任务,为15万名农民工发放了工资卡,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12.09亿元,追回其他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4128万元,被国家认定为清欠工作中的“天津模式”。 在增加职工群众收入方面,全市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通过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增幅调整,制定工资指导线,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等项措施,既使广大职工群众的收入幅度呈现快速增长,又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单位片面追求企业利润、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甚至拖欠克扣职工工资的现象,有力地维护了职工的劳动报酬权。 2004年,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400亿元,增长14.1%。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302.5亿元,增长14.3%,人均劳动报酬突破两万元大关,增幅12.7%。 通过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使全市劳动保障信访量大幅减少。去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受理群众信访2.38万件,同比下降24%。其中咨询政策2.2万件,求决问题仅占信访总量的6%,同比下降80%。2003年,咨询政策类信访比2002年减少了8336件次,下降了21%,求决类信访减少了14622件次,下降了33%。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职工群众遇到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正在得到较好解决。 长效机制救助困难职工 在本市困难职工救助中心巨大的显示屏上,有一张天津市地图,图上密密麻麻的符号标示着与工会工作相关的各种信息。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那张“特困职工网”,只要轻轻一点,特困职工的姓名、住址、家庭成员、致困原因、受助情况等,就会即刻显现,清晰、准确、及时,一览无余。这个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系统,被称为救助困难职工的“绿色通道”。 2002年初,市困难职工救助中心成立之时,就以集中资金、集中物资、集中岗位、集中援助的全新方式体现了崭新的救助理念。从此,把对困难职工的救助,由过去的活动慰问型转向了长效机制型;由过去的抓重点抓典型转向了多方位全覆盖;由过去的单纯办实事转向了源头参与、监督保障和办实事三位一体相结合。 宽敞的救助中心办公大厅,设立了“信访接待”、“特困救助”、“职介服务”、“法律援助”等几个不同的服务区域,数十台电脑记录和存储着与此相关的各种信息,形成了直面对接、快速帮扶、专门服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以此为范式,全市18个区县相继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20个集团总公司也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站,救助中心成了困难职工的“娘家”,在困难职工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及时伸出援手,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帮助,在全市范围内筑起了社会保障的第三道防线,“不让一家一户过不去”。 据了解,市困难职工救助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接待困难职工62000余人次,救助生活困难职工19626人次,介绍职业岗位27600人次,帮扶困难职工就医3200余例,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4200余例,使10800名特困家庭子女得到助学救助,其中,直接入户帮扶达2940户。经过两年来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该中心已经形成了救急、帮扶、就业、维权为一体的长效服务机制,被全国总工会称为帮扶困难职工的“天津模式”,并被全总以文件形式在全国工会系统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