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爱心似海:共产党员、硚口区再就业明星曾菊英(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09:36 汉网
  记者李晓萌 通讯员杨斌 徐彬 实习生龚轶
爱心似海:共产党员、硚口区再就业明星曾菊英(图)
曾菊英将托老休养院的每一位老人都视为亲生父母,悉心照料。杨斌 徐彬摄

  守护高位截瘫的丈夫18年,凭借下岗后自强不息的奋斗,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也开创了再就业的一片新天地。

  曾菊英说:“我把全部爱都给了丈夫。”认识她的人们却不这么认为:在她的带动下实现再就业的200多名下岗职工,感受到了“曾姐”的爱;在她创办的菊英托老休养院安享晚年的老人们,也感受到了“菊英闺女”的爱。

  这个平凡的妇女,以自己博爱的胸怀,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不平凡人生。

  江城评选“十大贤媳”时,瘫痪丈夫向媒体郑重推荐。在丈夫眼中,菊英是最坚强、最讲感情的妻子

  “一个女人,真不容易!”几乎所有了解曾菊英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4月1日,坐在菊英托老休养院的办公室里,回忆起18年来艰难坎坷的生活经历,曾菊英的眼眶红了。

  1987年,命运和她开了个“黑色玩笑”。丈夫因病高位截瘫,肩部以下的身体完全失去知觉。

  这一年,曾菊英刚刚33岁。很多人劝她趁年轻开始新生活,丈夫也流着泪让妻子离开。曾菊英向丈夫表明心迹:“我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家。”

  往日的恩情化成无穷的动力,日子在曾菊英的坚守中过了9年。1996年,命运又向她挑战:单位改制,她下岗了。

  同批下岗的同事们都等着看曾菊英的反应。有人猜测,她会把瘫痪丈夫带到单位去闹场子,但曾菊英平静地办理了下岗手续。

  “其实下岗对我的打击比丈夫瘫痪还要大。丈夫瘫痪后我还总指望他哪一天能重新站起来,下岗则意味着连饭碗都没了”,回想起当年下岗时的感受,曾菊英说:“整个人都懵了”。

  “可领导也有难处,我何必去跟组织为难?”曾菊英没有以家里的特殊困难跟单位提任何要求。但办完手续一推开家门,她就猛地扑到丈夫怀中放声大哭:每个月300元的下岗工资,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更谈不上为丈夫治病,今后该怎么办?!

  曾菊英是坚强的。下岗一个月后,她就走出家门,开始自谋职业。到私人服装厂打工、推销化妆品、做保险员……一次次地失业,她又一次次地重新出发。

  “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一个灿烂的明天。”这是曾菊英很喜欢的一句歌词,也是她自强人生的写照。1998年是曾菊英再就业道路上的转折点。市妇联首次举办“巾帼家政培训班”,很多下岗职工还过不了“面子关”时,曾菊英率先参加了。

  第一笔活是为一对老夫妇洗衣服。老人节约,将厚衣服泡在碱水里,曾菊英用手搓洗。寒冬季节,在北风呼呼的阳台上,曾菊英在刺骨的冰水一洗就是两个多小时,“感觉手都冻得不是自己的了。”

  拿着10元钱工资,她买了些鸡蛋和米,换上笑脸回家。丈夫还是很快注意到她搓烂了的双手。“要不算了吧!”丈夫实在心疼妻子。“这总是一份工作,放心,我干得了!”又苦又累的家政工作,曾菊英咬牙坚持了下来。

  下岗女工小吴将鸡蛋悄悄送到曾菊英的家门口。在200多名经曾菊英帮助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眼中,“曾姐”是她们的带路人

  曾菊英也许不曾想到,当初为了维持生计走上家政服务岗位,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200多名下岗姐妹开辟了一片就业新天地。

  勤快、纯朴、又肯吃苦,曾菊英很快在家政客户中有了口碑,找她做钟点工的家庭越来越多。曾菊英想到了街坊邻居中的下岗职工们。

  “出来做事吧。”曾菊英一家家地劝说。“谁愿意去做那种事,就是给人当保姆嘛!”好多下岗女工不乐意。“做钟点工有什么丑?比坐在家里无所事事要强得多!”曾菊英不厌其烦地开导大家。

  瘫痪在床的丈夫,也成了妻子的宣传员。躺在床上,他经常给自己认识的下岗职工们打电话,鼓励她们走出家门。

  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加入了家政服务的行列,最受客户欢迎的曾菊英总是把自己的业务让给姐妹们去做。她家几乎成了联络室,为下岗职工联系到业务后,她还要亲自带她们到客户家。为此,曾菊英花费了不少的电话费和交通费,却从来没向下岗职工收取任何中介费。曾菊英说,每当看到姐妹们重新自信自强起来,她就感到欣慰。

  妇女王某下岗后,在家里没有经济地位,每次开口找丈夫要钱,都要受到一番冷嘲热讽,连正在读书的儿子都渐渐瞧不起妈妈。她向曾菊英诉苦,曾菊英的一句话震醒了她:“女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头一次陪着王某做完钟点工后,曾菊英特意多分给她一些工资。拿着亲手赚来的50元钱,王某兴奋极了,她自豪地给了儿子30元钱:“拿去过早,这是妈妈赚的!”

  1998年底,在姐妹们的提议下,曾菊英带头组建了“六角亭街巾帼家政服务队”。先后有200多名下岗职工,在这支家政服务队里实现再就业。每次带领姐妹们干活,队长曾菊英总抢着揽下最脏最累的活儿。

  小吴的丈夫过世后,她的生活难以为继。曾菊英手把手地带着她做起了家政,帮她渡过难关。2000年春节的一天早上,曾菊英打开家门,发现门口摆放着几个鸡蛋和苹果,小吴留下了一张纸条:“曾姐,这是我家土鸡生的鸡蛋,表达对你的谢意。”

  第一个入托的老人硬要将几千元积蓄送给曾菊英,帮“干女儿”解决创办托老院的资金困难。老人们眼中,“菊英闺女”是个有爱心的好人

  照壁回廊,小桥流水,杨柳轻舞。4月1日,位于硚口公园的菊英托老休养院里,曾菊英一边陪着老人们拉家常,一边为一位老婆婆梳头。

  这个温馨的场面,就是曾菊英如今全心投入的养老福利事业。

  2002年,成功再就业的曾菊英决定迈开创业的新步伐。从事了几年家政服务,曾菊英护理过不少老人,她发现,由于家人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很多老人孤独、多病,过得并不快乐。

  曾菊英的爱心,再一次被触动。她决定,利用自己多年照料瘫痪病人积累的经验,为老人们建立一个温馨家园。在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02年12月,“菊英托老休养院”开张了。初期招收的12名护理工,全部是下岗职工。如今,托老院里的下岗职工共有16人。

  84岁的周爹爹是第一个入托的老人。周爹爹性情孤僻,身体不好,曾菊英把他认作了“干爹”,每天悉心照料,有空就推着老人逛公园、晒太阳,老人终于有说有笑了。得知菊英创办托老院是依靠市、区总工会的无息贷款,老人拿出自己多年来攒下的几千元积蓄,非要“干女儿”收下。

  92岁的沈正章老人也是第一批入托的老人。孙女小兰来院探望时,正碰见曾菊英亲手为大便硬结的爷爷抠屎。她感动不已:“这是我们亲属也难以做到的啊!”

  从一期的20多张床位扩张到二期的64张床位,“菊英托老休养所”仍旧长期满员。虽然不愁客源,曾菊英却不拒绝“费力不讨好”的“麻烦老人”。有些老人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其他养老院都不愿意收,家属找到曾菊英,她二话不说就收下。护理员们有时怨她:“又不能多收点钱,干嘛接受这么费神的老人。”曾菊英说:“要是只为了赚钱,我何必选择这行?你把这些老人当做亲人,就不觉得吃亏了。”

  去年4月,在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后,曾菊英终于光荣地加入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共产党。激动不已的她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成为党组织的一员了!是党员,就要对社会多作一份奉献,为党旗多增一份光彩。”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