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树葬”:生命尽头是绿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02:46 山西新闻网
“树葬”:生命尽头是绿阴(图)
  清明节前的一天,张女士将一束鲜花捧放在一株苍松旁的卧碑上。几个月前,她为故去的父母选择了“树葬”,并将他们的骨灰埋葬在这棵松树的下面。作为一种新的殡葬方式,这种葬法既可节约土地资源,又能绿化土地,改善生存环境。

  与以往墓葬烧香祭纸不同,时下一些新葬奠方式正悄然流行开来,海上祭扫、植树祭扫、网络纪念……中国人以不同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树坑代墓,树身代碑,和着花瓣,将逝去亲人的骨灰缓缓撒落在树根下,轻轻覆上清新的泥土……

  没有锣鼓礼炮的喧嚣、没有焚烧祭品的青烟,从此,这棵树成为亡故亲人生命的延续,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就寄托在它的身上。近年来,认养一棵树,让它作为亲人或自己生命尽头最佳归宿的“树葬”新风尚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省城西北龙山脚下,以该山命名的墓园一角静静地屹立着一片四季常青的桧柏树,几株浑身上下插满菊花、百合的桧柏和地上一块块小小的白色卧碑告诉人们,在这些“绿塔”的根下,已经长眠着各自的主人。

  这里,便是上世纪90年代省城龙山墓园响应国家民政部门倡议辟出的“树葬”区———“翠柏园”。

  山西“树葬”第一人

  距离翠柏园不远,龙山墓园主神道旁,一棵柏树看上去格外苍翠挺拔。9年前,开辟我省“树葬”先河的原省外贸厅党组书记陈大东的骨灰,就撒在了它的脚下。

  2005年4月4日,在省人大宿舍,记者见到了陈大东的夫人、原省妇联主席,91岁的黎颖老人。老人仍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翻开专为老伴整理出的一本像册,老人侃侃而谈。

  陈大东和黎颖早年分别毕业于中法大学和北京大学。陈大东1932年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任太原市副市长,省财贸部副部长,省供销社主任、省外贸厅党组书记等职。黎颖与陈大东相识于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1937年入党,同年只身从河北唐山来到太原,参加了党领导的牺盟会,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当过牺盟会县特派员,晋冀豫边区农民救国会常务委员和组织部副部长。全国解放后,连续14年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并被选为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共山西省委委员。

  数十年的革命历程赋予了两位老人乐观的人生信念。1996年陈大东老人病重时,曾与夫人商量,百年之后不慕奢华,希望能像革命先辈李先念、陈云、聂荣臻等那样,将骨灰撒在苍松翠柏之下。同年7月16日陈大东老人去世后,儿女们在母亲的安排下,遵照父亲遗愿,在龙山脚下物色了一株翠柏,不用骨灰盒,撒下一捧骨灰,合上一把花瓣、一铣泥土……

  看着像册中儿女们当年在翠柏树下为父亲了结心愿的照片,黎颖老人欣慰地说,安葬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刚到家,窗外便下起了雨。打这年以后,那棵柏树一年比一年长得好……每逢清明,孩子们都要齐聚这棵树下,就像又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热为“树葬”鼓与呼

  9年前一次偶然机会,退休于省二建公司的赵玉焕老人初识“树葬”,从此不遗余力为在我省推行“树葬”奔走呼号,她本人因为是我省“树葬”发起人而成为了新闻人物。

  4月4日一大早,接到记者的电话,84岁的赵玉焕老人便站在位于桃园北路的住所门口等着了。儿子儿媳退休后一早出去晨练尚未回来,如果不是记者预约,这个时候老人通常已经买菜回来,在院里和老伙伴们聊上了。

  1996年“树葬”在我省尚未正式推行,赵玉焕老人在《扬子晚报》上读到有关“树葬”的活动报道后,钦佩不已,连夜写信与当地发起人取得联系,之后便义不容辞踏上了“树葬”义务宣传推行之路。几年间,她托太钢劳模李双良给中央领导带过信,到省市民政部门反映情况,自掏腰包印制资料在社区老年人中散发……1999年4月17日,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太原市22位离退休老人联名发出一份《树葬倡议》,一时在全省引起轰动,晋中、临汾等地志愿者纷纷与她联系报名。2001年清明节,老人和20多名伙伴终于各自在太原市双塔烈士陵园购得一处“树葬”墓穴,陵园中当时首批50来株小松树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便被预订一空。几年间,当初在《倡议书》上签名的伙伴中已经有几位长眠在双塔之畔的松树脚下。

  在老人简陋的居室中,一本台历上满是在推行“树葬”过程中结识的伙伴们的联系方式。老人说,经过多年宣传,现在省城老年人中已有不少人接受了“树葬”,听说长治、临汾也有了小规模的“树葬”区。但是老人又有了新的担忧:在一些地理位置和环境相对较好的墓园,“树葬”费用一天天见涨,她当年3500元购得的墓穴,如今已经涨到了8000元。如果这样下去,恐怕一些有心“树葬”的人会因经济上承受不起而不得不放弃了。

  人树合一今成风

  3月31日上午,“翠柏园”中,培好最后一锹土,轻抚眼前一人多高的桧柏树,苗乃夫老先生仿佛又看到了3年前英年早逝的儿子。

  70岁的苗乃夫是水利部山西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的退休干部,这天上午,他在女儿陪同下来到龙山殡仪馆,为儿子的骨灰举行“树葬”。上午11时左右,两人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将寄存在该馆的骨灰盒领出,一路捧至“翠柏园”。两天前老人花4000元在这里认养了两株位置相邻的桧柏,一株给儿子,另外一株留给自己。属于儿子的一株居北,树根部,墓园的工作人员已经挖好了一个六七十厘米深长方形的小坑,挖出的泥土就堆在坑边。坑壁四周,毛绒绒的须根从四面八方探出裸露在外。父女二人蹲下身去,轻轻将骨灰盒放进坑内,征得工作人员同意,老人又精心地将一只小小的玩具鹰摆放进去,然后接过一旁工作人员手中的铁锹,轻轻将土填上,平整,最后安放卧碑……中午12时,要回家了,临走时,苗老先生平静地唤过女儿,指着南面一株桧柏树道:“珊珊,那棵是爸爸的。”

  走出“翠柏园”,苗乃夫老先生说,自己从事水利勘测工作几十年,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对自然环境破坏之严重深有体会。“树葬”将绿化环境和对亲人的哀思融合在一起,不仅环保而且更能体现人土合一、回归自然的佳境。人死不能复生,活着时尽量讲质量,离开后与其花费大量金钱将一捧骨灰保留下去,倒不如早日回报大自然,化作养分,滋养一片绿阴。人树合为一体,让生命的尽头成为另一生命的起点,这样的方式更有纪念意义。

  龙山殡仪馆唐副主任介绍说,与传统“墓葬”相比,“树葬”占用的土地面积微乎其微,安葬、管护费用也大为降低,而且不使用水泥和难以降解的防水盒,骨灰入土后很快便会分解为养分被树木吸收,不但节约用地,而且有利绿色环保、美化环境。

  上世纪90年代初,该园响应上级倡议开辟了“树葬区”,但是限于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可能像南方一些地区那样,挑选自己喜欢的树种随时栽种,只能稍作变通,在园中事先种好适应本地气候条件,树形相对美观,生命力较强的桧柏树供人们挑选。为了鼓励人们选择“树葬”,今年的清明节期间他们特意推出了“办理树葬赠送鲜花”的活动,活动海报贴在人多显眼处,应能起到不小的宣传作用。

  另外他还透露,最近几年,随着城市文明建设的发展,墓型艺术化、墓园园林化和墓区多样化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广“树葬”的同时,今年还计划在两块草坪中推出既环保又富有个性的“艺术造型葬”。

  豪华“墓葬”仍热销

  作为特殊行业,“清明节”前后是殡仪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期,据说几天中的业务量可以占到全年的一半。

  从工作人员那里,记者打听到这样的收费标准:“树葬”:2000元/例,20年后另缴管理费;“墓葬”:高档区2.5万元—36万元/例,中档区8000元—2.5万元/例,普通区5000元—8000元/例,使用期限20年。

  尽管事先早有耳闻,仍然忍不住心中的惊诧。同样是安放一捧骨灰,二者之间的差异何以如此之大?一位工作人员解释道,“墓葬”收费高出“树葬”2倍甚至数十倍,主要是由于其占地面积大,安葬、管护费用高,而“树葬”另有国家政策鼓励成分在内。开园半个世纪以来,园中“墓葬”数量有增无减,尽管近几年大力推行“树葬”,但每年新增“墓葬”数量仍远远高于“树葬”许多倍,以每年800例的保守数字计,每例占地最少不下1平方米,今年下来,目前园内可以利用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为了证实这一说法,该工作人员带记者参观了一处收费在十多万元的大型豪华墓园,白色石材砌成的亭子下,树有一块空无一字的石碑,以步代尺粗粗丈量,底座占地面积在16平方米左右。显然,相比传统土葬,火化加“墓葬”在节省土地资源上的优势似乎并不明显,“死人与活人争地”、“爷爷与孙子争绿”的局面仍然存在,“树葬”的优势与意义不言而喻。

  该园1996年至今9年间“树葬”数量总共200余例,1996年2例,此后几年亦是零零星星,2000年以后开始逐年上升。今年该园“树葬”数量有望达到80例左右,创“树葬区”问世以来的新高。

  清明世界待长效

  请看两组数字:我省森林面积3000万亩,人均森林面积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2,由于森林植被不足,我省北部沙丘每年南移5-10米,水资源总量急剧减少,全省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水平的1/5,世界水平的1/20,远低于世界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界限……全省人口有3300万,按千分之六点二的死亡率计算,每年有近19万人去世,高达90%左右的土葬率使得大量土地便成荒地,设想如果每逝去一个人,便栽下一棵树,全省每年可增加19万株树木,绿化950亩土地!

  以树代墓、保护环境已不再仅仅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成为了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必然。究竟是什么妨碍了“树葬”成阴?

  谈及这一话题,太原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贾广森话语中略有一丝无奈。他说,首先是观念。在群众中广泛存在“墓葬虽然贵些,但是体面”的想法。让人们摒弃千百年来祖先遗留下来的“入土为安”、“入木为贵”、“久殡厚葬”等殡葬观念和习俗,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认知过程。为了完成由土葬向火葬的变革,政府付出了多年的努力,目前太原全市6城区每年尸体火化数量在8700例左右,火化率已达到99%。骨灰存放场馆基本饱和之后,新一轮的殡葬改革势在必行。太原山多坡多,天葬、海葬无从实施,目前实施较为广泛的为“壁葬”、“塔葬”和“树葬”。其中“树葬”占地最少最环保,最具推广价值。

  周边地区“土葬”、“墓葬”的大量存在,从观念、方式上都对在城区推行“树葬”造成一定障碍。太原市“树葬”推行工作在最初几年步履维艰。2000年至2002年3年当中,民政部门在媒体和社区配合下,借助各种形式,开展了大量以“树葬”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编写《殡葬指南》小册子散发到基层社区和老年活动室,指导基层社区以板报等形式宣传文明殡葬……活动开展之初很快见效,2000年当年达到全市“树葬”29例,特别是2001年新的《殡葬管理办法》实施以来,龙山、永安、双塔、仙居园等8个墓园开始有步骤地推行“树葬”。2002年以后,全市“树葬”总数每年都在以上百例的速度递增,目前已达800例左右。

  贾广森说,我国殡葬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不保留骨灰”,在这个过程中,“墓葬”只是过渡。现今各墓园的墓穴,有关法律规定的最长年限为20年,市民中知道的不多。如果让更多人明了绿色殡葬的长效优势,选择的人会更多。

  让绿阴成为生命最后的栖园,为后人营造一片真正的“清明世界”!(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网络编辑:张鹏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