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科学发展观促中部崛起)治理环境出硬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09:57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 ||||||||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吴华清发展环境,一个沉重的话题,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曾经,我们为发展受制于环境、环境影响发展而困扰。今天回首,审视身后的串串脚印,发现在环境建设的路途上,我们有艰辛、有付出,有遗憾、更有欣喜。 环境:地区竞争力的一个标志
2002年元旦刚过,省委政研室的几位同志怀揣省领导的嘱咐走出省委大院。他们一头扎进企业,细心听取工商业主对湖北发展环境的反映,接着又分头到法院、工商、税务等省直部门召开座谈会,向1500多家企业发放问卷调查表,征求对改善湖北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各市州党委政研室的同志也纷纷走出办公室,就环境问题开展调研。情况很快汇总上来。一些看似“芝麻绿豆”的事集中反映了三个问题:多头执法,以权谋私,衙门作风。本地企业反映,关卡林立,多方伸手,无所适从。外商说,层层审批,手续繁琐,效率低下。市民议论,有利的事争着管,无利的事都不管,难办的事踢皮球。一份长达数万言的调查报告用大量事实表明,湖北要振兴崛起,需要环境创新,需要借助外力,需要激发人们创业的热情和活力。此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已分头深入企业做过调研。对湖北的发展环境问题,他们感同身受。经济版图从来都是靠人来改写的。曾几何时,湖北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下滑,“中部凹陷”的警钟振聋发聩,“中部崛起”的呼唤不绝于耳。内部议论纷纷,来自外界的信息则凸显一个不争的事实:投资环境的竞争已经成为引资竞争的关键,各地区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投资环境的竞争。湖北有资源,有基础,有人才,有发展思路,缺的是让人放手创业的环境。2002年6月15日,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所作的5项承诺掷地有声,其中第一项便是“市场环境明显改善”。第二天,在武昌东湖宾馆,新当选的省委书记俞正声召开新闻发布会,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新班子要抓的第一件事,就是转变作风。”他深感,没有一个好的作风,改革很难推进,市场环境的改善也不可能实现。这一回答,凸现省委思路:转变作风→改善环境→发展湖北。 政府:从“争利”到服务 4年前,位于丹江口市的汉江集团获准上一个投资10亿元、投产后每年可提供税收近3000万元的项目。消息传出后,山西、山东、内蒙古等5地都来人争着引“凤凰”。眼看着一个大项目要远嫁他乡,当地政府领导着急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项目当然设在大本营效益更高,但汉江集团踌躇不决:要赞助的一个接着一个,收费的轮番上门,有个局以电话改造为名摊派近百万元,被拒绝后,竟关停了集团所有电话。这样的环境,怎能让人安心?一个吓跑企业家的政府,不是明智的政府;一个频频丧失发展机遇的政府,必然有愧于历史和人民。遭遇当头棒喝的丹江口市政府痛下决心,立即废止300多项不合理收费项目,建立企业定期会商、行政责任追究等制度。终于,汉江集团宣布:项目花落丹江口。去年底,罗清泉省长来到汉江集团,看到企业一片红火,颇感欣慰。他说,事实表明,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是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政府效能的需要。实现政府“转型”,前提是权力与利益脱钩。2002年初开始的那场“学、查、改”活动,便是为此而做的一次大胆探索。这场活动在117个省直机关和中央直属管理部门中展开,主题就是“革部门利益的命”。先学习、再查摆、最终整改,环环相扣,招招见实:6月1日起,武汉“的士”司机上路只用带6个证,而此前必须带20个。6月25日,武汉市各路桥收费站口,“特权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天,500余张省直机关所持的“鄂0”牌照被取消。紧接着,省政府决定,撤除沙洋长林、襄阳朱坡、黄石花湖等15个公路收费站。8月,省直16个部门联手,就工商登记实行互联审批。“一家承办、转告相关、互联审批、限时完成”的运作方式,使行政效率大大提高。盛夏,省委对57种公开发行的省直机关报刊进行专项整治。过去,一些部门为“利”办刊,强行征订,加重基层负责。通过整改,这些报刊或赠、或脱、或转、或并、或停。报刊过滥的顽症得以根治,个别部门利用权力创收的“跳板”终被抽空。“收支两条线”进一步规范,省直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中介组织脱钩,形形色色的“小金库”得到清理。政府形象在“自我革命”中提升。 曝光:用硬措施治理软环境 “俞正声同志一来到湖北就讲环境。他在湖北所作的批示中,最多的就是环境问题。”省委副秘书长姚中凯说,自己经手落实省领导有关环境问题的批示,不下千件。也正因为如此,抓住典型,推动全局,用硬措施治理软环境,成了近年来我省环境建设的显著特色。从双汇冲击波,到汉阳私宰肉曝光;从揭露两起赖账案,到9名京城旅客在湖北所受遭遇的追踪报道———翻开近几年的《湖北日报》,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深度报道、舆论监督报道一组接着一组。“放心肉”进不了市场、私宰肉却畅行无阻;借钱不还、付了钱也得不到应有的服务。这种离奇的现象犹如一面面镜子,把我们思想深处的“污迹”、发展环境中的“阴影”,一一映照出来。报道犹如巨石击水,激起阵阵波澜;报道如同连珠炮弹,猛烈地冲击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封闭的市场意识和扭曲的政府行为,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这些看似“亮丑”的报道,其实许多都是在省领导的直接指示、关心下发表的。从这些典型案例的公开曝光,人们看到了省委、省政府重塑环境的坚定决心和坚持开放的宽广胸怀。这是一种伴随着创痛的自疗,也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回归。企业从中收获了发展的新空间,各地从中收获了一个个开放的新成果。 制度:让环境话题不再沉重 环境问题成因复杂,积弊很深;重塑环境,一路艰辛,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之事,当只争朝夕去做。回顾近年来我省环境建设的艰难历程,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同志说,关键是抓好制度建设,这是营造一个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的根本所在。围绕制度建设,近年来我省创新之举迭出:各市、县相继建立行政服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省委、省政府取消“经济十强”评比,改而建立对县、市信用等级的考评制度,为地方领导树立明确的政绩导向;省政府发布《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旨在运用市场机制来改善环境,靠市场的办法规范企业和个人行为,让诚实守信者致富,让失信违规者在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建设“信用湖北”的步伐由此加快;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办法,使得一些创收部门有了钱也不好花,“三乱”失去了动力,也就管住了大多数;改革审批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凡是可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此曰“三个一律”,并被纳入全省“三个三工程”。施行至今,省级政府审批事项减少1144项,减少和降低4090项收费事项及标准。“远看无陡峰,身临海潮涌”。行进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每一点付出终将有收获。今天,从外商涌入的脚步声中,从创业者的笑意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种自信:扎扎实实干下去,湖北发展环境的话题终将变得不再沉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