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贯彻科学发展观中部崛起) 夯实基础谋长远(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00:08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熊家余
(贯彻科学发展观中部崛起)夯实基础谋长远(图)

  图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鸟瞰。本报记者周立新摄

  2001年12月27日,武昌洪山礼堂,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进入高潮。

  少有的激动,少有的振奋。1000多双期待的目光,被一个洪亮的声音所吸引。“……越是困难越不能急躁,越要培育生产力,越要做基础性的工作。要克服急于求成、怨天尤人的思想,反对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的做法。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引导经济的发展,耐心地做市场环境、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企业这些艰苦细致的基础性工作。”

  新任省委书记俞正声的“施政演说”,传导出一个强烈的音符:打基础。

  一股新风从水果湖吹出。

  我们着急,我们想快,结果却并不理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道理并不深奥。然而,一段时间,愿意沉下心来做基础性工作的气氛不浓。

  相对优越的区位环境,比较厚实的工业基础,在全国经济的棋盘上,湖北的位次一直靠前。但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们远远地落在了东部沿海省份的后面。

  差距催人警醒,差距也让人心焦。为官一任,谁都希望有所作为。

  于是,“超常规”的新思路、新战略不断涌现;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冒了出来;随着领导人的更迭,一些地方不停地“铺摊子”,又不停地“翻烧饼”。

  风气,有时具有“抵抗不住的诱惑”。评“十强”,争“第一”,在激发干部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使一些人心浮气躁起来。

  我们着急,我们想快,结果,欲速而不达。几年后,留给我们的是一堆“注水”的数字,是“注水”数字背后难以掩饰的矛盾和堵不胜堵的“黑洞”。

  违背经济规律,必然受到惩罚。我们终于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发展经济,必须从基础性工作抓起。

  “要有目标,但不能压指标;要比较,但不能攀比;要有紧迫感,但不能浮躁”。省委省政府倡导的这“三要三不能”,逐渐变为全省干部的共识。

  倡导企业本位,培育市场主体,“三个三工程”挺起荆楚崛起的脊梁

  2001年11月2日,赤壁市委、市政府召开企业环境整治工作会议,有一个数字令与会领导始料未及。

  小小赤壁市,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有多少?2515项。企业招架不住了,企业家按捺不住了。会上,一团团火气直冒。

  赤壁的境况是全省的缩影。财政支出有困难,找企业;政法部门经费不够,找企业;行政超编人员“没饭吃”,找企业……这样的情景,似乎司空见惯,又似乎顺理成章。

  一个地方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发展;一个地方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实力。湖北和沿海的差距,说到底,就差在我们缺少规模大、效益好、活力强的企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就业的主体,财源的基础。企业被“掏空”了,地方怎么发展?破除“官本位”意识,树立以企业为本的思想。省委省政府鲜明地提出:打基础就是“三改一培育”,即改革体制、改善环境、改进作风,培育市场主体。

  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经省委、省政府反复酝酿,以培育市场主体为目标、由省长罗清泉亲自挂帅组织实施的“三个三工程”走上前台:———通过改革和调整,使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使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使一批民营企业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重点支持一百家大型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一百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重点推进一百个工业建设项目;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凡是可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

  开拓创新,善谋实干。省领导亲手“培育”,大手笔精彩迭出:

  ———烟草重新洗牌,武烟效益连年翻番;———撬动国际资本,东风“多国部队”强势出征;———钢铁强强联合,武钢鄂钢浴火重生……几年过去,荆楚大地上,一批企业巨人巍然耸立,万千中小企业生机勃发。去年,全省工业增长22.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结束了近10年低速徘徊的局面。

  财力下移,困难上移,“一主三化”拉长县域经济“短腿”

  在全省经济的棋盘上,县域经济处于基础的地位;而且,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一段时间里,我省县域经济一直是条“短腿”。

  2001年,我省县域经济创造的GDP仅占全省总量的47%,而浙江高达80%。

  当年,全省县市财政总收入不到全省总量的1/4,而财政供养人员却占了全省七成以上。

  县域经济“短腿”,结果是全省70%以上县市发不出工资或长期拖欠工资。

  工资都没保障,基层干部怎能安心工作?基层政权怎能有效运转?

  2002年4月,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在仙桃召开。省委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全省上下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2003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加速推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2个月之后,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扩大20个县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管理权限。

  紧随其后,52个县市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为了支持县市发展,省委、省政府在财力分配上确定了一个重要原则:财力下移,困难上移。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周坚卫算过这样几笔账:去年,省财政安排支持农业发展经费8.25亿元,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3.34亿元;省财政对贫困县市上交省的收入增量全额返还,对13个市州本级和其他县市新增上交省的收入增量也全额返还,据测算,省财政去年返还市县2.25亿元;省财政对县市一般性转移支付去年达24.52亿元,还筹措2.58亿元用于支持老区和民族地区发展。

  今年,省财政对县市转移支付还将新增10亿元。

  放水养鱼,鱼肥水活。去年,全省76个县市区实现GDP同比增长13.4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92个百分点。

  拖欠工资成为历史;一大批县市出现强劲发展的势头。

  打基础,谋长远,成为各级干部工作的主旋律

  3年前,针对部分干部的浮躁情绪,俞正声同志谆谆劝导:“同志们,不要急。越急,将来的问题就越大。眼光要远些,三五年后看结果,不要只看一两年的情况。急的结果,三五年后可能一大堆问题出来了;不急的结果,三五年后才能得到一个健康的、协调的发展局面。”

  一席话,如春风化雨,引导全省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掌握科学的发展观。

  打基础,谋长远,渐渐成为各级干部工作的主旋律。

  发展经济,体制创新是根本。几年来,各级干部按照省委的部署,心思用在改革上,力气花在改革上,迎难而进,克难而上。如今,全省农村税费改革、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初见成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启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国有农场改革已经破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取得突破;文化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正在酝酿。改革的全方位推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旺盛的活力。

  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包装“上市”的假政绩,害了基层,苦了百姓。各级干部吸取教训,出实招,求实效,挤出GDP里的水分,挤出财政收入里的水分,各地经济运行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打基础,必须抓基层。武汉市提出“企业优先、基层优先、市场优先、效益优先”,组织万名干部下基层,真心实意帮基层。全省各地,一批批干部下企业,进农家,用心培育经济发展的“苗圃”。

  基础在夯实中,环境在改善中,结构在调整中,难题在破解中。

  3年过去,湖北经济运行的平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个稳健、协调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然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