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抑制私家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10:54 京华时报 | ||||||||
作者: 来源:新 闻 北京将抑制私家车发展 据新华社4月3日消息,“我们既不控制私家车的发展,也不限制私家车的发展,但要抑制私家车的发展。”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裴成虎近日表示,“抑制小汽车发展,主要是为了保护北京的空气质量。”
目前,北京市交通委正在制定市中心区停车规划,利用停车费调节私车的使用。同时,北京还将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辨析抑制私车北京上海都不高明 可以预计,在北京,未来养一辆私家车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有媒体评论说:与上海相比,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力求用柔性的市场调控手段协调私家车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这种“抑制管理”的思路值得上海市有关部门借鉴。 其实,北京利用停车费和上海通过车牌拍卖来抑制私车的办法,都差不了多少,不仅谁也没有比谁更高明,而且都违背了公平原则,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袒公抑私。 早在前年,中国便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这必然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挤占,为此,从长远考虑鼓励公共交通,限制机动车辆是没有错的,但是另一个问题会被马上提出来:为什么抑制私车而不设法裁汰公车呢? “抑制私人机动交通工具对城市交通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在国际上是一种趋势。但在这些国家,汽车消费的主体主要是家庭,公务车占很小的比例。而中国汽车消费的主体多年来始终是公务机构,由此形成公共财政的压力和公车腐败。私家车进入我们的生活却没有几年。改变这种现状的出路,就是要逐步裁汰公车,鼓励家庭用车。 这种公、私比例的结构性调整,在中国不会是短时期的,更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跨越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或许并不具备抑制私车的条件。 当然,如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提高,公共交通效率成倍增强,抑制私车也将成为一种必然。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效率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把私人机动交通设定为抑制对象,其规划思路已经走入了误区。摘编自《中国青年报》4月5日文/康劲求是 政府对私家车应无为而“治” 在国内的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对待私家车的政策一直牵动着普通百姓的“车神经”。笔者以为,就私家车而言,无论是“限制拥有”还是“抑制使用”,其实都不如无为而“治”。 首先,拥有私家车是公民的权利。城市道路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它的修建、维护都来自公共资金。私家车主通过缴纳养路费等方式,在完成对城市道路补给义务的同时,也理应获得使用道路的权利。同理,私家车给城市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可以通过收费来弥补和平衡。 其次,由非政府收费项目构成的汽车使用成本,属于市场调节的范围,政府如果对之“抑制”便是越位之举。居民买不买车是一个自由选择的问题:在私家车的舒适方便与公交车的舒适方便间选择;在买车养车成本与坐车买票成本间选择。政府部门关注私家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自由选择中私家车这边的选项,而应该是与私家车对应的另一种选择,即保障社会整体福利不因私家车增多而减少,保障无车市民利益不因私家车影响而受损。 与其限制或抑制私家车,不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保证公交车的高效率和舒适度,并通过开辟专道等方式使公交车不因私家车的增多而降低效率。另外,政府部门还应保证各种项目的私家车补偿性收费能切实用到相应方面,道路收费用于道路建设,环境收费用于环境治理,管理收费用于改善管理。私家车为什么抢了公交车的道?私家车增多政府收费也增多,为何环境治理、交通管理等却不见改善?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摘编自《江南时报》4月5日文/止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