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消费者的孩童化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08:44 南方日报

  “喜新厌旧”追求享乐体验最大化

  新消费者的孩童化趋势

  消费社会学

  王宁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不但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而且创造了中国新一代消费者。不同于崇尚“勤俭节约”的前辈,新消费者追求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其特点之一,就是喜新厌旧,追逐时尚。与此相联系,在他们那里,消费品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产品更新的速度一般都比较快。他们有如儿童,在一开始获得玩具的时候,都会兴高采烈,可是这种兴奋却不能持久,因为他们很快就会对该玩具产生厌倦,需要新的玩具来唤起新的兴奋。可见,新消费者有一种类似于儿童的消费性格。也就是说,他们在消费行为上“孩童化”了。

  新消费者的孩童化特征,不但表现在对新产品的追求,而且还表现在对旧产品的态度上。在老一代消费者那里,消费生活的原则是产品使用期限的最大化。产品破旧或损坏以后,不是轻易当垃圾处理掉,而是通过维修、修补等手段来延长其使用寿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相反,在新消费者那里,消费生活的原则是享乐体验的最大化。其结果之一,是产品的“垃圾化”(产品被当作垃圾来处理和丢弃)速度越来越快,因为他们对产品的陈旧和破损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在这里,决定一件产品是否“垃圾”的标准,不是产品本身是否还能使用,而是市面上是否流行更新、更好的产品。后者一旦出现,那么,用过的产品,即使性能完好,也可能面临“垃圾化”的命运。所以,新消费者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垃圾制造者”(帕卡德)。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恋新癖”。这里所说的“新”,根据坎贝尔的观点,有三层不同的含义。第一,“新”指的是“崭新”、“刚刚做出来”、“新鲜”。其反面就是“陈旧”、“破旧”、“破损”。例如,一件刚买来的衣服是“新”的,而穿了一段时间的衣服就是“旧”的。第二,“新”也指“革新”、“创新”、“改进”的产品。其反面是“过时”、“落伍”。例如,如果“奔腾4”电脑是“新”电脑,那么,“586”电脑就是过时的、落伍的产品。第三,“新”还指“新奇”、“不熟悉”、“以前未曾或较少体验”。其反面就是“熟悉”、“司空见惯”、“平常”。例如,当消费者初次品尝麦当劳快餐和可口可乐的时候,就觉得它们是“新奇”的,因为他们以前没有体验过。再比如,消费者使用手机的初期,也具有这种新奇感。不论新消费者求的是哪一种“新”产品,他们的“喜新厌旧”都导致产品更新换代频率的大大加快,产品使用周期的大大缩短。

  为什么新消费者会具有孩童一般的、“喜新厌旧”的消费性格呢?新消费者的孩童化是怎么形成的呢?原因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两种最一般的原因。

  首先,消费者的孩童化是劳动付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疏远化的结果。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每个家庭的劳动获得了什么,与每个家庭消费了什么,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劳动付出与劳动所得,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也由于物质产品的匮乏,人们格外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物尽其用”,不会轻易造成浪费。

  但是,在现代经济中,由于劳动分工和工资劳动的缘故,个人的劳动付出与个人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了。我们生产什么,与我们自己消费什么,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由于劳动所得采取了货币的形式,也由于人们收入的提高,还由于消费品供给的极大丰富,消费品的获取“显得”十分容易。于是,消费品不是作为“血汗劳动”的成果来珍惜,而是作为享乐主义的元素来消费。简单地说,物品来得容易,去得也就容易。

  其次,消费者的孩童化是现代欲望模式变化的结果。一般来说,有怎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怎么样的欲望模式。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物质产品的匮乏,人们被迫对自己的欲望进行严格的约束,并形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其结果,一是欲望水平低,任何不切实际的欲望,都没有存在的土壤;二是欲望的相对凝固不变,代代相传。这种欲望模式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是十分适用而有效的。

  但是,到了现代市场经济,它就不那么适用了,因为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连续不断的产品创新。然而,创新产品要有市场,取决于人们具有一种新的欲望模式,也就是说,欲望的“循规蹈矩”,要让位于“喜新厌旧”。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但要进行资本的积累,而且要进行市场的扩张。更具体地说,生产经营者不但要生产产品,而且也要“生产”消费者,即“生产”一大批以一定购买力为支持的、有着强烈的购买欲望的消费者。百货商店、广告、时尚和信用卡等等,便都是“生产”有着现代欲望的消费者的“无形工厂”。而每一次的欲望创新,都必然导致对“旧”的、或“过时”的产品的厌倦和丢弃。

  今天,中国许多消费者似乎正在走着西方消费者走过的路。一方面,他们是越来越“成熟”的生产者,另一方面,他们却变成“长不大”的消费者,因为他们的消费行为变得孩童化了。二者之间的距离如何消除,还有待我们更深入的反思。

  作者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消费者研究工作室教授、博导,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