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借势构建区域经济格局 国际制造业转移黑龙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09:00 黑龙江日报

  新闻背景:按照省领导的要求,省经委日前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到中央有关单位、部分沿海发达省份和省内一些地市及企业,就国际制造业转移的现状、趋势和特点进行调研。我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具有哪些现实基础和发展困惑?在承接转移中应当遵循怎样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思路?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新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浪潮已拍岸而来。在中央国家机关、沿海发达省份奔走的
省经委的官员们,更加深刻地体味着这场浪潮的汹涌。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500强和三大经济体都把我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主战场,经营重点已从贸易和技术转让变为建立生产基地,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品牌输出,我国当之无愧地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东部沿海地区敏锐地感知到这一“经济气候”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机遇,主动出击,叩响外商的大门。相形之下,我省虽然倾尽所能,但仍存在较大差距。有专家预测,未来3至5年将是我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机遇期。一

  我省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方面还仅限于“物理变化”,尚缺乏颇见成效的“化学反应”。

  转移大潮中,我们要跟沿海发达地区赛跑,而事实却是:在国际跨国石化公司已向我国转移和2008年前拟向我国转移的165个重点项目中,75%以上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和京津地区。

  承接产业转移并非新生事物。按照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看,我省是国内最早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之一。“一五”时期22项重点工程、抗美援朝时期25个北迁企业,奠定了我省工业的基础。但这些产业转移项目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

  尽管烙上了浓重的计划经济烙印,但改革开放还是冲破了计划经济的坚冰。市场成为最好的指挥棒。我省充分利用沿边开放政策,不断扩大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仅以装备制造业为例。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生产,装备制造企业同许多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与美国GE、日本三菱、巴西航空、约翰·迪尔等联合组建了4家合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了,传统产业实现了优化升级,我省装备工业整体竞争力今非昔比。

  数据显示,在全省36类装备产品中,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的有25类。70万千瓦水电机组、6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大型燃气轮机、千吨级热壁加氢反应器、微型汽车发动机、高精密轴承等产品的质量性能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他如乳制品、啤酒、轮胎、造纸、钢铁、水泥等,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此,省经委有关人士分析认为,与沿海地区相比,我省的承接工作基本处在以引进技术、设备为主的阶段,这样的承接工作好像是一种“物理变化”,而缺乏涉及产权、能够发挥大牵动作用的合资或独资的大项目,也就是说,缺乏脱胎换骨的“化学反应”。这也是造成我省工业总量逐渐后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容忽视的是,沿海发达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却在跑步进行。在国际跨国石化公司已向我国转移和2008年前拟向我国转移的165个重点项目中,75%%以上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和京津地区。为了巩固和扩大现有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上海、广东、浙江、山东、辽宁等省市相继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欲将国际制造业转移这块“大蛋糕”揽入囊中。

  亲手触摸了发达地区的发展脉搏,省经委技术改造处处长魏文征说,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越多,内心越升发起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心态。走在振兴路上的黑龙江,绝不能站在这一轮产业转移的边缘叹息。二

  我省要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战略高地”,而不是“孤峰”。未来3到5年是重要机遇期。

  转移大潮中,我省具有四个优势:东北亚区位优势;资源和重化工产业基础优势;易于形成大的产业集聚的优势;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优势。但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制约因素。

  目前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欧美制造业大规模输出将主要集中在最近三五年,其后将是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高峰期。

  对照市场位置、人力资源、政府态度、基础设施、技术支持、物料供应等跨国公司在选择投资地点时着重考虑的6个因素,省经委综合处处长邵春和认为,我省在承接新一轮制造业转移中具有4个比较优势。

  资源和重化工产业基础优势。自然资源富集,能源供应充足,工业用地宽裕,劳动力素质高且成本较低,重化工业体系比较完备,我省这些优势如果能够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品牌及管理优势实现有机结合,将会在承接国际制造业高端转移中有所作为,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巨大的产业强势。

  易于形成大的产业集聚的优势。从东北地区看,汽车、重型装备、石油化工和冶金工业初步形成了省际间产业链;从省内六大基地建设看,中心城市的产业主导作用和其它地方对中心城市的经济依附性越来越强,已经具备了国际产业转移所需要的群集条件。

  东北亚区位优势。随着振兴东北战略实施和《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的签署,东北地区已成为外资关注的热点,日、韩、俄等国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和港澳台地区都对东北表现出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优势。随着一些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和深入实施,将有力地缓解长期积累形成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释放经济增长的活力和潜力,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毋庸置疑,我省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制约因素。比如,具备承接条件的承接主体多为中直和国有企业,主动性、紧迫性和自主性不够;产业整体素质不高,配套体系不完善;地处高寒区和北部边疆,现代物流业不发达,生产和交易成本偏高;技术改造投入不足,技术消化和创新能力不强等。三

  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不是简单地穿上一件“国际”的外衣,而是产业结构的一场革命。

  我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思路———重点发展能够做大做强的核心板块。努力使我省优势企业的产品经营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链,优势产业的发展融入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我省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新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则为加快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因此,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不是简单地穿上一件“国际”的外衣,而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客观需要,是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国际制造业转移激活了人们的神经,也驱动着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脚步。

  省经委的相关人士群策群力,探讨中,我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思路日渐清晰———重点发展能够做大做强的核心板块。努力使我省优势企业的产品经营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链,优势产业的发展融入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未来5年,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最瑰丽的景观之一。

  一步一个脚印走路。20052006年,重点组织已具备承接能力的企业选准承接方向和目标,努力提高其他具有潜力企业的承接能力,签订一批合资合作项目;20072010年,全力做好承接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承接主体和承接内容的选择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动和组织现实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主动出击,分3个层次做好承接工作:对本国已没有生产型企业的跨国公司,重点承接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品牌和售后服务产业,提高成套能力;对其他国外同行业知名企业,重点承接先进制造能力和管理方式,推动外方设立合资独资企业,占据国内领先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对国内东部地区需要向外转移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能源约束型产业,按照国家产业准入标准,搞好梯次承接,扩大就业。

  在承接转移对象的选择上,多路出击、梯次推进。国际上以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为主攻目标,国内以港澳台及沿海发达地区为重点。在产业链承接途径上,先承接关键部件和中间产品,逐步承接整机和终端产品;先承接制造业转移,建立生产基地,逐步承接与之相关联的服务业,建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和投资公司。

  省经委主任陈长涌说,如果此举成功,我省制造业将更加魅力四射。因为除了硬件设施,整个行业和人的心态将变得更开放,更有国际视野。经过系统整合的黑龙江制造业,将登上一个新的发展巅峰。

  过去20年,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主要集中在轻纺和消费类电子产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已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我国投资。新一轮产业转移具有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出口产品多、投资领域宽和投资方式多样等特点。产业转移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及与之相关联的供应商,生产外包成为主流模式;转移次序为传统的逐级梯度转移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加上跨级梯度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转移等多级模式平行推进;转移的重点是较为复杂的成熟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及非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与配套产品,呈现出明显的重化工特征;转移的内容出现了产业链整体搬迁趋势,即从原来单一的生产性投资发展到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为生产配套的采购中心,逐步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黑龙江日报)

  作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