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本期关注:他们这样登上“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09:0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备受瞩目的我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于3月30日晚凯旋。

  自1989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先后6次对南极内陆深处的冰盖进行考察,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到达最高点。此次通过中国人的努力,人类终于首次“登”上了南极冰穹A点———这一“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21次南极科考究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科考勇士们有着怎样一番传奇经历?人们对此充满好奇。

  4月1日上午,刚刚归来的科考队在北京举行事迹报告会,队长李院生首次向外界详细披露了他们在南极科考的经历和感人细节,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有关人士也对此次科考取得的科学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就斐然

  “这是我们成功抵达南极冰盖最高点时,第一个队员走下雪橇时留下的,是中华民族的脚印。”

  2004年10月25日,“雪龙号”从上海民生港出发,开始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12月12日,由13人组成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从中山站正式启程,在1200多公里的行程中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凌晨3点16分,考察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

  李院生用幻灯机给大家展示了一张雪地脚印的画面,他说:“这是我们成功抵达南极冰盖最高点时,第一个队员走下雪橇时留下的,是中华民族的脚印。”

  据介绍,冰穹A是冰盖上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

  冰穹A作为南极冰盖冰芯钻探仅存的最后一个理想地点和世界上雪冰现代气候环境观测、大气与气象观测等独一无二的“科学观测站”,在科学上的意义是地球上其它任何科学观测站所无法代替的。

  据李院生介绍,第21次南极考察是我国新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创造了多项南极考察史上的“第一”。

  在150天的考察中,南极考察队航行超过26500海里,破冰累计13海里;完成了27项科考工作,包括开展中山站至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内陆冰盖考察;在中山站和长城站开展南大洋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开展首次普里兹湾·威德尔海4000海里断面综合调查,以及达尔克冰川动力学监测研究、臭氧观测、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等。

  其中,历时63天、总行程3078公里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备受瞩目。今年1月9日,考察队成功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地面进入冰穹A,并开展系统科学考察活动。

  考察队不仅确定了冰穹A最高点的位置,建立了两个国际共享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和一个天文观测站,还测得冰穹A地区年平均温度为零下58.4摄氏度,是迄今为止在南极冰盖测得的最低年平均温度。

  考察队还采集了135米冰芯样品,测绘了冰穹A冰盖厚度和冰下地形,并测量了甘伯采夫冰下山脉的地形和冰厚。此外,考察队建立了从中山站到冰穹A顶点1228公里的路线标识系统,采集了表层雪样品和16个点的2米雪芯样品及11个点的大气氧化亚氮样品,获取了12个点的高精度GPS数据。

  考察队对南大洋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也取得丰硕成果,获得了大量宝贵数据和样品。考察队员首次在南极成功布放冰上浮标,首次在长城站到中山站的航渡过程中进行浮游动物垂直拖网,并且首次在西风带作业。

  过程艰辛

  “煤气罐也扔下了,后来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多困难”

  据李院生介绍,第21次南极科考队有队员13人:其中技术保障人员4人,包括3名机械师和1名电子工程师;科考人员主要由冰川学、气象学、测绘学三方面专家组成;还有一名医生为全队进行医疗保障;再加上两名记者。

  车队包括三辆主队车和一辆资源车。由于这次考察路线很长,必须带上充足的燃料,所以要有一辆资源车分担一部分负重。

  李院生说,此次南极科考整个过程主要分成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把东西运上去,非常艰难。”

  今年1月3日到1月8日,是第二阶段。“1月7日,科考队员盖军衔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血压很高,情形非常危险。他发病的地方海拔有4033米。超过4000米了,所以我们启动应急方案,确定由美国派飞机救援。当时老盖不同意撤退。我做他的思想工作,就说他现在的位置距离最高点只有大约几十公里了,就算到达最高点了。”

  接着,科考队开始大幅度减重。“煤气罐也扔下了,后来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多困难。”

  第三个阶段是寻找冰穹A最高点。从1月12日到20日,科考队进行了冰川学等学科的调查,确定最高点,测绘地形图,建立气象站。

  1月18日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后,队员们用13个油桶垒成4层,将五星红旗插到了油桶上。“这13个油桶代表我们13名科考队员,把盖军衔也加上了。”

  “冰穹A另有一番天地,景色和前面完全不一样,上去后我们很激动。但我们也感觉到,冰穹A不过如此,不像所想的是人类不能达到的地方。”李院生说。

  第四阶段是返程。科考队从1月21日傍晚开始撤离,这个阶段他们碰到的最大困难来自雪橇。刚走了不到30里路,三个雪橇都断了,在零下40多摄氏度严寒中,队员们用电焊把雪橇焊了起来。队员陈有利开的车车况不好,里面的供暖系统坏了,车内的气温是-24℃,结果把他的脚冻伤了。

  2月7日凌晨,在连续开了十几个小时、100多公里车后,科考队终于回到了中山站,在那里过了春节。

  细节动人

  “到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我终于明白了企鹅为什么总是排队走路,因为那样节省体力。”

  在南极,科考队员们的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喝水都要喘气,吃饭嚼一嚼需要停下来,然后才能继续,走路就更难了。”李院生形象地比喻科考队员们行进的艰辛:“到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我终于明白了企鹅为什么总是排队走路,因为那样节省体力。”

  李院生笑着解释说,那里是软雪带,积雪有十几厘米厚,踩上去没及脚面,所以走起来很吃力。企鹅在雪上走,第一个过去把雪踩硬点,后面的接着走就相对容易一些。13名科考队员在行进时也是一字纵向排开,前面第一个队员走过后,雪会被踩实一些,第二个队员跟上时就不会觉得脚下发虚,整个科考队在行进中就会节省许多体力。

  “因此即便前面的人走的路七拐八拐,后面的人也宁愿跟着,不愿自己再开辟一条新路。”

  至于队员们在南极的饮食情况,李院生介绍说:“我们吃的都是按照飞机头等舱的标准烹制的‘航空餐’。尽管这样,队员们在冰盖上的饮食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在向最高点行进时,为了减少负重,我们抛掉了部分煤气罐。但到了最高点时,气温非常低,做饭时比正常情况多耗用许多煤气。因此到了后来几天,我们的饮食变得紧张起来。不过好在我们在冰穹A地区停留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只有13天。”科考队一般是将早餐加热后剩一部分到中午。为了调剂营养,晚上要做一个羊肉汤或者牛肉汤,并炖些胡萝卜或者白萝卜。队员们住的条件不太好,一个12~13平方米的舱里要住9个人,其中一名队员不得不打地铺。“至于洗澡,那就不用了。”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