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虚高房价⑶泡沫政绩为房价推波助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09:0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面对新一轮质疑房价虚高的舆论声浪,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第一次表现出缄默不语的低调姿态。

  依照观察家们的说法,在最高决策层发出控制房价也要实行政府领导问责制的警告以后,那些曾经习惯于通过刺激房地产市场制造政绩泡沫的行政官员不得不暂时收敛起来。

  今天出现的这样微妙的一幕,即便是在今年全国两会以前也是难以想象的。曾几何时,任何抨击房价虚高的言论几乎都要遭到政府官员的迅速反击。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次交锋发生在2004年10月。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发出“中国房地产泡沫即将破裂”的刺耳预言以后,相关建设部门迫不及待地公开予以反驳,坚称“中国房地产金融危机在可控范围内”。

  从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自身利益考虑,拒绝承认房价虚高显然是意料中的事情。房地产金融研究学者尹中立直言,“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与国外不同,是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另一位打压房价的领军人物易宪容博士更是鲜明地认为,地方政府通过自己掌控的土地垄断、政策指引及舆论导向,制造了房地产价格只涨不跌的价格预期,成为高房价最坚定也最有力的支撑者。

  从1994年开始,北方某大城市每年都要完成100万平方米左右的危陋平房改造,房地产市场状态平平。进入2003年,由政府掌控的拆迁突然发力,当年累计拆迁量接近500万平方米,直接导致城市住房需求暴增,进而吸引大量游资兴风作浪,迅速刺激了商品房价格连番跳涨。短短几个月内,中低档商品房价格由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飞升至4500元左右,高档楼宇每平方米售价竟然超过1.2万元。

  在我们有关房价虚高的记忆中,这座北方大城市的运作模式并不陌生。通过大规模的集中拆迁,大量廉价土地轻而易举地被地方政府掌控起来,进而转手以更高的价格落入房地产开发商的囊中,迅速建成楼盘回销给大批因拆迁而被迫跻身购房大军的城市平民……在这个不乏权力引导的流程中,政府得到了漂亮的市容和丰厚的土地出让金,开发商得到了虚高房价带来的超额利润,所有代价的最终承担者不言自明。

  一旦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决定介入,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平衡产生出合理的房价便成了水中花月。既然个人的升迁与自己的政绩直接挂钩,地方政府主要官员显示出强烈的“GDP崇拜”心态也就不足为怪。为了在有限的任期内营造更多的泡沫政绩,竭力刺激房地产市场膨胀被当成拉动地方GDP快速增长的最佳捷径———转让土地拿到了真金白银,楼盘热盖创造了悦目数字,十几年甚至更长年限的未来收入集中提前落入自己的钱袋,这是多么迷人的一张政治“成绩单”!循着这样的思维逻辑,我们便不难理解许多地方官员为什么总是不顾警惕房地产泡沫的逆耳忠言,千方百计地唱多本地的房地产市场。当国家有关部门指称2004年第一季度上海房价涨幅达到28.3%以后,当地政府新闻发言人公开表示“这主要是统计方法的问题”,“上海楼市是健康的”。北京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披露说,伴随着具有准官方口径的“欢迎到××来投资房地产”、“××的地产肯定会升值”的响亮口号,一些政府官员成了房地产业最热心的推介者。

  毫无疑问,某些城市房地产价格出现过快增长,恰恰是政府调控市场的“有形之手”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有的城市为了抬高出让土地的价格,甚至私下请来房地产公司为自己“托价”,人为操纵炒出土地转让天价。除了扩大城市拆迁规模拉高房价外,热炒什么经济圈、商贸圈、花园区、黄金区的“概念”,控制或取消经济适用房和单位集资建房,听任房地产富商操纵房地产统计数据误导消费者,都是地方政府“操盘”推高房价的常用手段。

  地方政府如何善待自身利益,始终是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难题。毕竟,就社会管理而言,政府很难保证永远不会出现职能越位而损害公共利益。因此,无论是在房地产市场勃兴还是回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约束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政权力,让政府回归“守夜人”的角色,绝对不能继续成为房地产利益链条上的受益方。既然我们已经为了泡沫政绩荒唐地成为过一次房价虚高的推波助澜者,就一定不要面对即将出现的房价回落又一次犯下保卫泡沫的致命错误。(下次刊出“关注虚高房价(4)———《把工薪阶层绑上博弈战车》)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