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采访张云泉,由感动变成敬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9日02:09 现代快报

  这些天,我们牢牢记住了这样一个名字:张云泉,泰州市信访局局长。3月19日到3月25日,40多位记者组成的中央新闻采访团来到江苏泰州,用全部身心感受了这个名字给他们带来的感动与震撼。当这种感动与震撼化于笔端,立即传遍千万读者,共鸣声响遍全国各地。而记者们也说:“张云泉让我们找回了久违的激情。”新华社资深记者张严平、朱旭东所采写的《爱因信仰而璀璨》系列报道,获得了一致称赞。昨日,当记者联系上他们,发现他们仍然深深地沉浸在张云泉的世界里……

  采访结束返回北京后,偏爱夜里写作的张严平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熬了三个通宵,再一次回顾与感受张云泉。她说:“我整个‘掉’到了他的世界里,写作过程中又有好几次落泪……”

  张严平是一位很“感性”的记者,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写人或事,首先我自己必须真的被感动,否则怎么都写不好……”如果说作为一名女记者容易被感动,那么作为一名男记者,朱旭东在这次采访中也同样没能控制住自己的眼泪,当面对张云泉曾经帮助的普通人含泪的讲述,有好几次他不得不“暂时回避”以忍住泪水。

  昨天,他们对记者说:“采访张云泉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但是他的爱、他的恨,他的信仰的力量,让我们体会到了最为深刻的感动、震撼与敬佩。”“起初我们是带着问号采访的”

  采访前拿到介绍张云泉的材料时,张严平和朱旭东两位记者并没有太强烈的“感觉”。“老实说,这些年推出的典型人物不少,大部分都非常真实而感人,但也有少数存在渲染的成分。”他们坦言,“对张云泉我们此前并无接触,材料上的事例也只是概括性的,所以总觉得与这个人‘隔了一层’。”

  尤其是处在信访局长这个最敏感的位置上,难道真像说的这么“好”?朱旭东说:“当初我们是带着一个问号去采访的。”张严平则说:“看到人,他才能在我心中‘活’起来,我才能相信他。”

  3月19日,采访团一到泰州便集中听取张云泉先进事迹汇报会。“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张云泉本人,不过当时他在台上讲,我们在下面听,除了觉得这个人很自然、不做作外,也还是没有太强烈的感受。”张严平回忆说。“突击采访让我们无比震撼”

  由于采访团记者太多,所以大多数是集体采访,但张严平和朱旭东还是进行了一次“单独行动”———“偷偷”找了几个材料中受过张云泉帮助的群众“突击采访”,一来为了深化素材,二来也为了验证事例的真实性。没想到,正是这一次“单独行动”,令张云泉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一下子变得无比鲜活,起初对这个“典型”的问号也逐渐化解了。

  高爱华是一位普通女工,由于工作问题曾经铁了心要自杀,“如果不是张云泉,我可能早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张云泉曾经为她的工作四处奔走,所以她在准备自杀前给他打了个电话,张云泉在电话中这样劝她:“你不能只看到这个世界上对你不好的一面,还应该看到好的一面。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关心你,不是还有我关心你吗……”

  高爱华说着说着热泪如雨,而一旁倾听的记者也早已泪水满眶。张云泉劝阻高爱华自杀的那段话让张严平和朱旭东完全被感动了。“从中你看不到任何的豪言壮语,看不到‘干部’对群众的‘说教’,完全就是一个知心的朋友在对你说着真诚的话。”

  更令人感动并震撼的,是高爱华表达的对张云泉的“回报”:“任何时候,只要需要,我和我的全家,都愿意为张云泉牺牲一切……”“你听听,这是多么朴实却震撼人心的话语!”张严平说,“一个普通老百姓情愿为了一个共产党的干部牺牲一切,这决不是通常的下级对上级的爱,而是发自内心的爱;这也不是什么‘感恩戴德’,而是一个被老百姓当作自己家里人的党员,所赢得的最至高无上的爱!”“他的信仰让我们敬佩”

  类似的事例太多太多,张严平和朱旭东对张云泉也从最初的感动逐渐变成了敬佩。最大的敬佩便来自于他的无私无畏、淡泊名利、爱憎分明。“地方信访局长本来可以做得很‘滑头’,但张云泉却恁是‘实打实’地在这个位置上干了整整22年!如果说一开始这么干,还有很多理由可以猜测,如今快退休了还是这么干,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张云泉是个为信仰而活着的人。”而这,也正是张、朱《爱因信仰而璀璨》这篇报道题目的由来。

  “我们发现,张云泉帮助过的都是些普通群众,或者说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众,满身污秽身无分文的老人、父亡母疯的少女、住在桥洞的盲人夫妇等等,但无论你穿得多么破旧,张云泉都会递上一杯水、一条热毛巾……”张严平和朱旭东说,在采访中他们无时不在感受着张云泉与人民那种血脉相连的爱,这是一种不忘本的爱。原来,张云泉出身贫寒,甚至10多岁了还没有穿过正儿八经的“衣服”,是党和人民培养了他。“不忘本,这句话我们曾经听得太多,已经感觉轻飘飘了,但在张云泉身上,却依旧力量无穷。”“从张云泉身上感受力量”

  一天、两天、三天……采访期间,张云泉和他的事迹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深深吸引着采访团的每一位记者。越了解他,就越被他感动;越是感动,就越想了解他……

  回到北京后,夜深人静,张严平的心情却总也无法平静。同样作为一个老党员,她说,当前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时常令人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而一想到张云泉“上不愧党、下不愧民”的话语,一想到张云泉“宁折不弯、九死不回头”的韧劲,“我仿佛倍增无穷的力量。”

  回想着,感受着,翻滚的思潮令张严平甚至有了“亢奋”的感觉:“文章的开头我几乎没做太多构思,每一个字都是水到渠成、不吐不快,我非得告诉大家张云泉是什么样的人不可……”

  “唯一的遗憾是采访的时间短了些,尽管如此,这一周时间还是会在我的记者职业中留下最深刻的记忆。”对此,张严平一连用了三个感谢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感谢张云泉,感谢这次采访机会,感谢我的记者职业。”快报记者郑春平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