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房价高危 政策应取稳中有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9日04:4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楼市调控已然进入了对地方政府的考验期。地方政府是决然走下被绑在上面的房地产“飞车”,丢下“托市”心态、精准出手,还是避重就轻、扬扬止沸、表面安抚,最终将成为挤出泡沫还是养护泡沫的分水岭,也将直接影响下一步中央调控政策措施的走向。

  某地有关房地产主管部门的领导还在大谈房价不会跌。历史将证明此种言论是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记者了解到,时至今日,某地有关房地产主管部门的领导还在忙着向银行信贷部门作“讲座”,大谈当地房价不会跌的三个理由:外来购房实力强劲、进入结构年龄段的人口占比很大,有真实需求也有购买力,房地产热能解决就业等等。历史将证明此时此地的此种言论是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而现实是,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行业介入得实在太深了!房地产一级市场上的土地由政府供给;近八成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直接或间接来自银行信贷,而银行又多是受政府影响很大的国有银行;拆迁直接产生住房的被动需求,而拆迁量是由政府决定的。在“经营城市”的冲动中,不少地方政府以土地为筹码。“事实上已与开发商一起被绑在了房地产飞车上!”一位房地产资深研究者评说。

  对需求泡沫的挤压必然意味着房价的下挫,想不付代价实现房地产软着陆是不现实的。

  目前,地方财源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房地产营业税、契税以及管理费。以长三角地区为例,2004年上半年,浙江房产税收入87亿元,占地税收入的21.9%,对新增税收的贡献率达34.7%。如加上建筑业,去年浙江地税收入中每2.9元钱中就有1元钱来自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上海、江苏,这一比重均不低于30%。有测算表明,2004年上海来自房地产的税收直接贡献约400亿元,而上海当年的财政收入为1119.7亿元。正是因如此深重的依赖,一些地方官员才会在公开场合发出诸如当地房价肯定会涨,以及某区要“消灭”多少价位以下的住房之类的言论。

  房地产资深研究者、高级经济师顾海波指出,要真实调控楼市,地方政府必须走下房地产“飞车”,拿出坚强的责任意识和高超的艺术。毕竟对需求泡沫的挤压必然意味着房价的下挫,以及账面泡沫转化为现实沉淀的风险,而要想不付代价实现房地产的软着陆又不是现实的。一句话,眼下调控楼市要求地方政府适度地打开“消防龙头”,而不是坐在“飞车”上向市场发放“安慰剂”。

  如果在两年以前,保证房价“稳中有升”确是明智之举,但眼下房价已经高危,要实现楼市的平稳,政策的目标取向就应该是“稳中有降”。

  “楼市飞车出轨了,有人还在唱进行曲!”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调控中的房地产市场,这是精当的一句。

  今年3月以来,政策面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出现了方向性转折,“降温”信号和措施频出,这一切都基于对一种认识的统一:“楼市飞车出轨了!”一些敏感地区也频频出招,点了点刹车,但在热闹的“减速”雷声之后,其实际行动还没有完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一些地方的官员仍在执着地唱着“进行曲”:譬如某地房地产主管部门的官员还在向银行信贷部门“宣讲”当地楼市依然会涨的N个理由;增加中低价房供给,但绝大部分房源不在大多数上班族所需要的合适地段……“歌唱”中,楼市还在燥热,房价还在上涨,百姓还在抱怨。这对宏观层面将产生如下实质影响:经济过热,金融风险、民生不稳和政府诚信危机。

  正因为楼市的异常敏感性和至关重要性,作为调控的最终实施者,地方政府的风险意识和大局意识将关乎调控的成败,一切调控手段都不能背离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其一,地方政府应适度地釜底抽薪,不能明降温暗托市。以记者的调查、观察,眼下楼市调控面临最大的考验就是地方政府依然丢不下“托市”的心态,仍然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不是努力让房价降下来,而是尽可能让房价不降———甚至是想方设法让房价“稳中有升”。如果是在两年以前,保证房价“稳中有升”确是明智之举,但眼下房价已经高危,要实现楼市的平稳,政策的目标取向就应该是“稳中有降”。

  其二,楼市泡沫要刺瘪,但不能一下子捅破。

  不挤出泡沫,不让其缓慢释放,在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楼市会越炒越高,后果将是一场灾难,当年东京和香港的“楼灾”即是前车之鉴;但是,如果为一些情绪所左右,一下子捅破泡沫,那只会加速灾难性后果的到来。(新华社上海4月7日电)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