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三个“三级跳”看上海科教兴市新气象新追求(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09:54 东方网-文汇报
  不畏天险路

  文/本报记者任荃邵岭

  解读新版上海科技进步蓝皮书②

  专利向来被视为自主创新的“代名词”,而发明专利又鲜明地反映着创新的“含金量”。在科教兴市主战略推动下,上海发明专利授权量三年“三级跳”

  瞄准原创,上海正加快前进的步伐。新出版的《2004上海科技进步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去年,上海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687件,比2003年的880件翻了一番,是2002年339件的5倍,年均增幅125.65%!三年回望,助推这个“三级跳”的,正是以创新为核的动力源。

  “3>17” 上海应该“制造”什么

  日前,一份来自美国商标专利局的发明专利授权书,被郑重交到上海兰生国健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林的手中。这意味着,由公司牵头开发的首批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类新药”赢得了一张美国认可的“自主创新”标签。

  纵观上海,这张原创标签不过是其中的“沧海一粟”。“蓝皮书”披露:最近3年,上海的专利申请量超过6万件,比前17年的总和还多!

  “3>17”,记录着申城近年自主创新的上升轨迹。

  长期以来,上海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始终徘徊在三四千件。2000年,这一数字首次突破万件大关,达到11337件,跻身全国三甲。2002年,上海专利申请量再次刷新,达到19963件,此后连续两年保持在2万件以上。如今,上海每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已跃居全国第一位!

  “3>17”,同样昭示着上海企业自主创新的决心。

  6年前,被150多项国外专利包围,华谊丙烯酸公司不得不举债度日;背水一战,公司自主开发丙烯酸成套生产技术,最终凭借12项专利从逆境中突围。

  三个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以6万元为起点,在短短11年中创造出一家资产达6.4亿元的电气制造公司,思源电气的“每一桶金”全都来自善于创新的头脑。

  一家弄堂小厂,不满足于生产人力车钢丝。从引进到创新,累计赢得42项授权专利,一举跻身世界汽车空调压缩机“十强”。

  ……

  令人欣喜的新气象在“蓝皮书”中频频闪现:去年,本市认定的570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中,93.8%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1=5” “制造”专利必须依靠什么

  倏忽3年,上海不仅收获着由创新带来的量变,也正在一步步接近令人期待的质变。

  在10多天前揭晓的2004年国家科技奖励榜上,上海共有42项原创成果叩响国家科技奖励的大门,平均1项成果有5项专利支撑。

  同时,“蓝皮书”中还有一个“三级跳”:连续3年,上海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一路攀升:2002年19.9%、2003年26.5%、2004年32.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教授告诉记者,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其中发明专利的“含金量”最高,它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形成高附加值的作用最大。陶鑫良分析说:“两个有关发明专利的‘三级跳’都不约而同地表明,申城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在逐日增强。”

  两个例子颇能说明问题——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两个工程材料的发明专利,最近被跨国公司出资8000万元买断。至此,该公司靠专利已赚了近1.5亿元。全国工程塑料及制品行业的专利,40%都出自杰事杰,知识产权盈利已占公司去年收入的20%。在公司已经拥有的80多项专利中,发明专利占了50项。目前,公司即使不销售一分钱的塑料制品,仅专利授权费一项就能创造人均10万元的收入。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则怀揣另一股勇气:常年聘请国外专家,分析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的专利状况,不能获专利的项目坚决不做!创业6年,公司申请专利33项,其中美国专利3项,日本、欧洲各1项,产品成功打入垄断的日欧市场。

  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陈志兴说,上海专利“超常规发展”的3年,正是科教兴市战略从倡导到实施,再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去年,国内首个由地方政府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出台,更是激发了产学研各界,尤其是企业的自主创新热情。为支持企业专利二次开发,3年来,政府已累计支出6000万元专项资金。

  有了这样的决心,“3>17”的奇迹仍将继续书写。

  “10<5” 上海企业最需要追求什么

  关于自主创新,“蓝皮书”也有些数据令人不安。

  去年,上海企业获国内专利发明授权量仅占全市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29.58%,而且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来自跨国公司在上海的分支机构。

  “外企强、民企活、国企弱,是目前企业间创新差距的突出表现。”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教授表示,体制和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国企技术创新的手脚。其出路在于,通过产学研联盟,加大研发投入,面向市场激发自身创新潜能。

  有道是,“三流企业卖劳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凝神定气,另一个比专利更高的创新境界,正等待上海企业去攀登。

  10年前,一个发明于上海的“郁氏连接”促成了一项新国际标准的诞生。10年过去了,沪上参与国家、国际标准研制的企业却不过5家。

  “10<5”的原因何在?

  市政协委员胡大邦认为,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参与标准制订的重要前提。只有那些掌握核心技术且为市场主导者的企业,才有资格提出被业界接受的标准,而这正是大多数上海企业的“软肋”所在。

  德国西门子公司有1500多名雇员在269个国际标准化机构中任职。这样的企业,本市几乎没有。市技监局标准化管理处处长谢燕指出,参与标准制定不仅需要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更能让企业先人一步,明确未来自主创新的方向。

  据悉,一份由政协委员联合有关部门共同起草的《推进上海标准化工作的若干建议》,眼下正在修订和讨论之中。政协委员们认为,政府部门应尽快制订一系列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的相关政策。

  从“卖”劳力,到“卖”产品,“卖”专利,直至“卖”标准,这是一家成功企业发展壮大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进程,又何尝不在跋涉这样的一道道关山。

  这是一条天险之路。舍此,无以达到至高和至美。

  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因此,要攀登、提升和超越。
从三个“三级跳”看上海科教兴市新气象新追求(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